范承前 沈濤
【摘 要】《新婚別》這一曲目,可以說幾乎被所有二胡演奏家和學習者都演奏或者接觸過。這一曲目改編自杜甫的同名詩詞,主要以新娘自述的一個方式,通過跌宕起伏的樂曲,展現(xiàn)了當時安史之亂給百姓們帶來的災害。二胡婉轉的琴聲將新娘復雜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生死離別到而后的慷慨激昂,樂曲將其化成叩擊人們內心深處的音樂語言,全面化體現(xiàn)了原詩的意境。筆者希望通過對其藝術表達形式上的探究,結合個人見解,為今后這首曲目的再度演繹積累更多的體會與技巧。
【關鍵詞】二胡;新婚別;表現(xiàn)形式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052-02
一、二胡曲《新婚別》作品簡析
(一)從詩詞到二胡曲目
公元757年,唐朝至德二年,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長安逃至陜西,當朝皇帝為了表彰他的忠心,給了他左拾遺的職位,但又因上書營救房琯使得肅宗大怒,幾近降罪于他。次年六月,杜甫被貶到華洲參軍。隔年春日,返回河南老家探親,寫下史上的千古垂名的“三吏三別”。
在《新婚別》的原詩詞中,作者杜甫便借女主人的獨白,字里行間中雕刻出一個平凡卻又偉大的女子。詩詞的主要內容都在描述男主人公上被迫踏上戰(zhàn)爭之路而后的事情,而在改創(chuàng)為二胡曲目時,為了形成差異從而凸顯二胡演奏的藝術形式,敘述的內容從女主人公滿心歡喜的等待迎親開始,而天不遂人愿,新婚下卻慘遭別離之情。曲目按照原有詩詞情節(jié)改編,由“引子”“ 迎親”“ 驚變”“送別”和“尾聲”五大部分組成,每一個小部分又由若干段落拼接而成,將這位女主人公的故事完整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二胡曲《新婚別》的作者對于杜甫的詩詞理解深刻,并對于二胡奏曲的美感有著獨到的見解,只有同時具備了這二者,將其合二為一,才會做出這樣精致的曲目。杜甫的詩是五言押韻的形式美,雖與音樂不同,但他的詩作為“美”的傳遞者,它讓曲作者感受到很多實際的美感,例如新娘出嫁的嬌羞與欣喜,迎親隊伍的吵嚷與熱鬧,洞房花燭的綿綿私語,夜間官吏抓人從兵的野蠻暴力。這些情緒讓曲目變得更加完整,使得前后章節(jié)的銜接絲絲入扣且有條不紊。同時,樂曲的張力和美感也得以以多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是樂曲創(chuàng)作最成功之處——盡管曲作者為了豐富樂曲添入了許多聯(lián)想,但最終樂曲和杜甫的詩作還是和諧而統(tǒng)一。作為詩和曲中的核心女主人公的形象,無論是詩還是曲,她的情緒波動沒有太大的改變,她的一顰一笑我們在詩中可以感觸的到,在曲中亦是如此。正是在這首曲目中,它以音樂獨有的形式傳遞出杜甫詩中的切切真情,也正是由于作曲者豐富的想象力,讓這首樂曲在成品后更加的飽滿,更加的豐富。
(二)《新婚別》的旋律特點
二胡曲《新婚別》的曲作者非常注重在民間汲取素材,此曲目的基礎旋律出自江南的民間音樂,與江南民歌和戲曲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這也不是簡單的音調組合,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是區(qū)別當?shù)氐拿耖g音樂的。江南的民間音樂旋律多以級進和小跳為主,有波浪式的行進特點,節(jié)奏平穩(wěn),旋律悠揚,柔和秀麗。曲作者在此基礎上,使旋律線大幅度的直升和直降,打破傳統(tǒng),衍生出風格獨特的旋法特征。
曲作者運用相互連接間的級進和大小跳進結合,使得旋律線猶如波浪般起伏,表達出了新娘出嫁前的羞澀卻又心潮澎湃的激動心情。到了主題樂句,跌宕起伏的旋律線更是凸顯了樂曲的豐富情感。
二、二胡曲《新婚別》的表現(xiàn)形式
在上文中,筆者著重分析了二胡曲《新婚別》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旋律特點,但作為二胡演奏的必修曲目,其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技法的運用。技法的使用可以讓演奏者更好地把握曲目的情緒,下文筆者便從三個方面來簡要分析技法的相關問題。
(一)揉弦
在該曲目中,送別的部分女主人公的“肝腸寸斷”可以稱為是全曲目的核心表現(xiàn)部分,曲作者在這段也耗費了大量的篇幅去表現(xiàn)??拊V的慢板旋律切實表達出女主人公目送新婚丈夫出征時內心的悲哀與凄慘。在送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260節(jié)—319節(jié))這部分講述的主要是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她內心回憶著生活的美好,卻不想接受眼前的變故,內心壓抑痛苦,但卻無處發(fā)泄。此時,揉弦的方式是壓揉和滾揉并用,保持手型的穩(wěn)定性,對弦略微施加橫向壓力,略帶哭腔。直接性地表達出女主人公內心的“君今赴死地,沉痛迫衷腸”悲痛心情,加劇了凄涼的音樂色彩。到了第三段(320節(jié)—355節(jié)),女主人公已然哭不出聲,呆滯地望著遠行的軍隊,久久不能回神。這一部分的揉弦不能過于刻意,要自然地輕帶而出,自然放松。
(二)滑音
滑音在術語中通常是指裝飾音或者是演奏中的指法,在樂譜中匯采用波紋線或者是有箭頭的弧線作為標記。在演奏時會從一個固定音向上或者向下滑至另一個音,所以被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在二胡曲《新婚別》中,為了表達人物內心深處豐富的情感變化,抒發(fā)曲作者對于事物的相關感受,同時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在這里使用滑音,讓音律聽上去更加的委婉凄楚,同時搭配二胡獨有的音色,整體樂曲中亦隱藏著百姓們對于世道的抗爭性。
例如在第一章節(jié)迎親中,開始的部分,旋律的主調應為流暢優(yōu)美,自然樸實。主要描述的是女主人公的待嫁之喜,嬌羞地憧憬這未來的生活。所以此處的滑音在處理的時候,應做到觸弦點清晰,使演奏自然圓滑,不要過分出現(xiàn)滑音的痕跡。到了末尾小結,熱鬧了一天的婚禮進入洞房花燭夜,夜深人靜,互訴衷腸。這里運用了較為豐富的滑音技巧。99節(jié)的首拍運用的是墊指滑音,102節(jié)是同指換把滑音,130節(jié)的滑音是模仿古琴的滑音,是用手指輕撫琴弦,從“5”音緩慢撫至“6”音,形象地描繪出新郎新娘在洞房中的竊竊私語,韻味無窮。
(三)弓法
弓法作為二胡技藝中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在二胡曲《新婚別》中也占據(jù)了主要技術手段。曲目中的用于豐富情感的抑揚頓挫皆是通過各式各樣的弓法得以實現(xiàn)的。二胡的演奏者對于弓法的設計和完美把握是其他任何技藝所替代不了的,也僅僅通過弓法便可使二胡曲《新婚別》的精華所在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并且讓聽眾們跟著演奏者曲目的推進而不斷深入。
二胡的弓法各種各樣,這其中包括有波弓,快弓,顫弓等技巧,通過弓段的調配和不同的弓速,樂曲可以實現(xiàn)不同的強弱變換。
比如在第二章驚變中(136節(jié)—179節(jié)),新婚夫婦還在熟睡,突如其來的敲門聲打破了夜色的平靜,還未整理好衣衫的丈夫被強行帶走,妻子跪地痛哭,祈求士兵不要帶走丈夫,可士兵并不顧妻子的請求,押著丈夫奪門而出,剩下筋疲力盡的妻子在新房中失聲痛哭。這里的起承轉合,便是通過弓法的改變而實現(xiàn)的。開始時給予清晰飽滿的音頭,松弛帶過音腹,運弓時初始速度快,而后減慢,力度相對應減弱,音尾漸消。在運功的時候重心向前,將突發(fā)性力量作為初始力量,要先動,且主動。在此章尾聲時,妻子看著外面喧鬧的場面,運用快弓的運弓方式,短促而有力,發(fā)音清晰具有顆粒感,這樣可以很好地表現(xiàn)出士兵在大肆爭搶呼喊的場面。在使用不同的弓法時,演奏者要學會通過調整氣息來控制弓法的技巧。弓法的準確使用會讓特定的場景或者旋律更加生動,富有韻味。
(四)全面化
當然為了曲目的完整性,在技法上的選擇應是更為全面化的,二胡曲《新婚別》的演奏技法大多用的還是相對傳統(tǒng)的模式,例如在選取核心音調貫穿發(fā)展這一方法。在引子處采用笛子獨奏,先聲奪人。進入第一段迎親便開始發(fā)展主題音調,用樂曲的本色來表達女主人公作為新娘出嫁時的喜悅,在韻律與節(jié)奏上都是極為歡快的,向聽眾凸顯了更多的一團喜氣的氛圍,婚禮熱鬧的場面。樂曲到達第二段驚變,表現(xiàn)手法開始發(fā)生變換,戲曲音樂的“散板”和“搖板”加入。在這段的一開始,幾個小節(jié)音鼓聲響起,而后戲曲的“亂錘”與二胡的“散板”的結合運用,強烈的對比將樂曲送向高潮部分。緊接著,二胡的“慢唱”又像是人們對于世道不公的苦苦哀求,配之樂隊的“緊打”,恐懼感來臨,給予聆聽者一定的緊張氣氛,同時誘發(fā)欣賞者對當時世道的思考。到了第三部分的送別,音調轉回主題音調,只是由于內容與第一段的差異,其調性隨之更改,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新婚夫婦因暴政下惜別的不舍情誼。
三、結語
二胡,作為一門古典藝術的杰出代表,其風格在不同的年代、流派或者是作品中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特性。在二胡曲《新婚別》中,筆者深刻領悟到,若想真正地演奏好,就必然要探究其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而藝術手法的形式,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經(jīng)濟能力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與此同時,在表現(xiàn)形式中,技巧的發(fā)展與樂器的創(chuàng)造性也存在著直接的聯(lián)系。在該曲目中,節(jié)奏安排的嚴謹細膩,基本節(jié)奏的貫穿讓技藝繁雜的曲目演奏不失分寸,不亂條理,讓樂曲帶有含蓄的美。當理解到這些后,才能在演奏形式上帶給聽眾最真實的藝術效果。
在筆者論述相關內容前,已有不少前輩大家對這首作品的藝術手法、演奏技法和相關表現(xiàn)形式付出了諸多貢獻,但至此筆者仍要對此文進行一個梳理:這首詩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吻為世人們展現(xiàn)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害,而改編為二胡曲后,二胡音色的特點和技巧將其復雜的心情盡顯在眾人眼前,其中,既有對于丈夫奔赴戰(zhàn)場生離死別的痛苦,又有深明大義,鼓勵夫君為國盡忠的慷慨正義,通俗易懂的音樂語言也完美地呈現(xiàn)了詩的原意。希望通過此次的分析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為其他類似曲目的演奏提供良好的學習契機。
參考文獻:
[1]吳雅莉.《新婚別》等三首二胡敘事曲的比較研究[J].歌海,2009.
[2]嚴嘉澍.關于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的若干欣賞思考[J].大眾文藝,2012.
[3]馬登峰,馬金龍.論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的創(chuàng)作藝術和表演藝術[J]. 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4]沈夢潔.二胡曲《新婚別》的演奏解析[J].黃河之聲,2011.
[5]王垚磊.淺論二胡敘事曲《新婚別》二度創(chuàng)作中弓法的技術把握[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
[6]季維模.三個高峰 三座豐碑 賞析《江河水》《新婚別》《長城隨想》,走進閔氏博大境界的二胡藝術[J].中國音樂,2013.
[7]金偉.從唐詩《新婚別》到二胡曲《新婚別》[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
[8]趙潔.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的藝術魅力[J].電影文學,2007.
[9]黃瑞.二胡敘事曲《新婚別》演奏中情境與音色變化研究[D]. 南京藝術學院 ,2012.
[10]熊祖鵬.二胡敘事曲《新婚別》的曲式結構與創(chuàng)作手法分析——兼與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繁容^研究[J].中國音樂,2005.
[11]王建寶.個性與共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從《新婚別》到《敦煌魂》看朱曉谷對民族管弦樂隊的發(fā)展[J].音樂研究,2009.
[12]肖成玉.二胡敘事曲《新婚別》演奏解析[J].齊魯藝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