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業(yè)
摘 ?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重在課堂的活動中、課后的實踐中、生活的綜合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習慣、思維能力等的課程。對小學生來說,在“玩”中頓悟、在“玩”中觀察、在“玩”中體驗,在“玩”中激趣,這些最能貼近他們的情感狀況與認知水平,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小學科學;“玩”;思維能力;探索精神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19/22-0081-02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階段不僅是學生的智力高發(fā)期,也是他們建立自己思維模式,培植他們思維品質(zhì)的黃金期。因此教師要將課程設置成他們喜歡的樣式,設置成讓他們生長最多的模式,以讓他們的思維和習慣在快樂的氛圍中生成,在“玩”中變得靈活而有效。
一、設置游戲,讓學生在“玩”中激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玩”心未泯,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多設游戲情境,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以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為例,教師可以根據(jù)三年級學生好勝又好動的心理特點,設置一個闖關游戲。首先教師將不相同的七種物質(zhì)放在相同的不透明的袋子里,這七種物質(zhì)分別是,水、鐵塊、空氣、雪碧、花朵、醋、圓珠筆,教師將七個小袋分別放在一個大袋里。接著教師讓學生到前面來,只許讓他們用手在袋子里摸一摸,再猜一猜哪一個袋子里是水。學生個個都到前面“玩”了一把,個個都帶著好奇回到座位上。好奇的原因是,他們能把水、雪碧、醋這三種物質(zhì)從其它事物中遴選出來,但在這三個事物中他們選不出哪一個是水。學生對這個游戲很感興趣,教師趁機問為什么這三個事物光用手摸區(qū)別不出來呢。學生說,鐵塊、花朵、圓珠筆,有固定的形狀,不用看摸一摸就知道了;但水、雪碧、醋等沒有固定的形狀,又是流動的,放在一樣的容器里摸起來就是一樣的感覺。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不經(jīng)意間就將液體共同的特征表述出來。
當進入游戲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將三個液體的袋口打開,然后讓學生到前面聞一聞,很快學生就知道沒有味道的那個袋子裝的是水。學生在猜到之后的那種興奮,溢于言表,從而也激發(fā)他們進一步了解水的其他特質(zhì)的興趣。
二、全員表演,讓學生在“玩”中觀察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直觀思維要強于抽象思維,教師可以讓他們在情境中表演,從而將抽象的事理以畫面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表演能將小學生多方面的性格特點展示出來:他們喜歡模仿,能在觀察中將人物臨摹得惟妙惟肖;他們喜歡想象,能依據(jù)觀察,增添需要的表演。最關鍵的是,表演能將學生的優(yōu)勢與科學融為一起,給“玩”一個新的視域。
以《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這課為例,教材中以“英國的尺蠖蛾”為事實依據(jù)講述了進化論的真實情境。這個情境對學生來說,還是不夠生動的,不夠具體的。教師從網(wǎng)上給學生租來幾套帶有長頸鹿圖案的服裝讓他們站在學校的樹下表演長頸鹿。第一個場景,讓這些“長頸鹿”去觸碰矮樹的樹葉,學生彎著腰就能摘到。教師讓每個學生都穿上這套服裝,都體驗一把長頸鹿的生活。接著是第二個場景,學生來到相對高一些的樹下,這時候這些“長頸鹿”要想碰到樹葉就得把脖子伸的老長,活脫脫地模擬長頸鹿的樣子。在玩的同時學生也觀察到,前面的長頸鹿摘完了葉子,后面的就要把脖子伸得更長。同樣每個人都體驗一回長頸鹿伸長脖子的日常經(jīng)歷。接著教師問,如果那些矮樹木不見了,第一場景的長頸鹿會怎么辦呢?自然地教師過渡到達爾文的進化論,表演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
三、自制學具 ?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小學生喜歡動手,自控能力相對差一些,這些看似缺點的習慣,教師可以將它運用到科學教學中,并成為他們的優(yōu)勢。
以《力在哪里》為例,學生在觀看了教師的微視頻之后,他們也有一個想法,想自己做一個測力計。如果學生學會自己做一個,那么他們對“怎么去測量力”,“力在哪里”這些問題,就會在體驗中慢慢獲得感知。教師說,下節(jié)課大家把需要的器材準備好,兩個人一組,來一起做測力計。課上,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帶了許多日常見到的器材,比如:木板、彈簧、小刀、彩筆;也有一些器材是教師想不到的,比如有學生帶來了玩具汽車、別針、磁鐵等。教師問學生,帶玩具汽車做什么的,學生說,他想看看拉動這個小汽車,需要多少力。教師接著問,那么用磁鐵是做什么的,學生回答,在適當?shù)木嚯x這塊磁鐵能將小汽車吸引移動;這個力的大小,應該就等于測力計拉動小汽車時顯示的數(shù)值。當給學生“玩”的舞臺,他們的思維就活躍起來,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杰作。
可見,自制學具能在具體的環(huán)境里,將學生的思維激活,使他們想出更多的方法,以將活動進一步發(fā)展下去。
四、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玩”中頓悟
小學里有一篇課文《孔子游春》,它講述的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帶一幫弟子在春天里出游的情景。孔子與弟子在泗水河邊游玩時,就巧借河水誘導他們做真君子。同樣,小學科學教學也不要把學生局限在教室里學習,科學探尋的大多是自然界的奧秘,要讓學生在許可的條件下,零距離接觸自然。實際上,在課外玩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科學的方式,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用心感受看到的一切,用智慧去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就能獲得許多教材文本里學不到的知識。
例如在《樹葉變黃了》一課中,對于涉世不久的一年級學生讓他們用語言悟出樹葉變黃的過程,對他們來說很難。教師在課前認識到學生這一特點,就將他們帶到學校附近的一個樹林里,讓學生去收集那里的被風吹落的同一種類不同顏色的樹葉。教師先讓學生表述手里拿到的樹葉的顏色,有深綠的、淺綠的、半黃半綠的、淡黃的、深黃的、枯黃的、黃而發(fā)黑的。有學生不能準確地描述顏色,但他們能將葉子的顏色從綠到黃,按照不同的顏色進行排列。這個看似玩耍的過程,學生卻悟出葉子變黃的規(guī)律。
可見,在野外學生不僅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可以自由地玩耍,還可以悟出課本的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學科涉及的方面比較多,也比較雜,有些比較直觀的東西,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再想一想就能明白。有些相對抽象的東西,只靠教師去照本宣科地講解、靠學生直接地去感知就比較困難。讓學生在“玩”在感知,會讓感知生成能力,進而成為他們的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