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弟
《史記》概說
司馬遷《史記》乃一代大典,博大精深,融文史哲經于一書,內含諸多大智慧,治國理家,修身究學,借鑒資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座文化寶藏,魯迅先生評之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度概括了它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它流傳了兩千多年,基本上完整地被保存下來,從其誕生至今,私人和官方頻繁傳抄和刻印,注釋、翻譯和節(jié)選本眾多,研究成果浩瀚,目前已形成專學——“《史記》學”。研史者必習之,喜文者須覽之,平民百姓多知之,書中豐富的歷史故事和由之派生的成語典故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人們喜聞樂道,常用之以古鑒今,可見其魅力和影響。
《史記》約撰成于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它范圍千古,包舉百家,脈絡分明,成為我國百科全書式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所記史實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止?jié)h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間,共三千多年歷史,全書由五部分組成,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凡一百三十篇,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述內容包括帝王將相、起義領袖、才子佳人、循吏酷吏、儒者游俠、神醫(yī)商賈、卜者佞徒、滑稽刺客,還有偏遠少數(shù)民族和域外國家以及各種典章制度等。
“本紀”是按編年體方法記載朝代和帝王的事跡,為全書總綱?!妒酚洝吩斀赃h,將遠古傳說時代的幾個帝王,總括為一篇《五帝本紀》,而秦漢時期則一帝一紀。
“世家”是按年記述王公侯伯世系活動或特別重要人物的傳記。從西周后期至戰(zhàn)國,諸侯爭霸,相互兼并,為反映這一時期歷史,司馬遷把他們編入世家,例如《魯周公世家》《晉世家》等,特別重要人物如《孔子世家》《蕭相國世家》等。
“列傳”是記載在歷史上有超常事跡的各類人物,分為單傳如《商君列傳》、合傳如《屈原賈生列傳》、類傳如《儒林列傳》等。
“表”是把重要的歷史大事和歷史人物,按年代或時間用表格形式表示出來,如《六國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等。
“書”是記錄典章制度的專史,如《平準書》記述的是經濟史,后來正史將“書”皆改為“志”,如《漢書·食貨志》《后漢書·天文志》等。
《史記》所述因以人物傳記為主,“本紀”和“列傳”占全書絕大比例,故稱為紀傳體通史。
《史記》與司馬氏父子
《史記》的撰寫,肇始于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最后由司馬遷完成,父子兩代人大約寫了近四十年?!妒酚洝纷詈笠黄恰短饭孕颉罚抉R遷主要講述他祖上歷史、他本人經歷、他撰寫《史記》的經過和《史記》130篇的書錄(書錄即要旨簡介)。據(jù)其《自序》,周朝時,司馬氏“世典周史”,入秦,改任“主鐵官”,歸漢,祖父司馬喜獲“五大夫”高等爵位,擁有食邑,可免徭役。漢武帝時,父親司馬談重掌史事,為太史公,據(jù)《漢儀注》解釋,此職是漢武帝始設置,職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計書”即地方所呈賦稅、土地、人口等統(tǒng)計簿,“副”是副本。他利用此職,閱覽了國家大量圖書檔案,廣泛涉獵了各種資料,開始著手撰寫《史記》,據(jù)學者考證,他設計了全書架構,并已撰寫了幾篇。司馬談有《論六家要指》一文傳世,他“憫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第一次將先秦諸子陰陽、儒、墨、名、法和道這六大家的主張和優(yōu)劣,加以系統(tǒng)闡釋,為以后劃分先秦諸子學派奠定了基礎。
司馬談撰寫《史記》期間,因武帝中途終止了他參與泰山封禪活動,他憤懣成疴,去世前,流著眼淚緊握司馬遷的手,百般叮囑司馬遷,要他一定寫完這部著作,司馬遷“俯首流涕”而諾。談死后,司馬遷復任太史令。
談、遷父子皆博學多才,而司馬遷似更勝一籌,他少從名師董仲舒、孔安國受業(yè),十歲誦古文,二十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覽九嶷,泛舟沅、湘;北渡汶、泗二水,講學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于鄒、嶧親自實踐“鄉(xiāng)射”之禮;也曾困厄于鄱、薛、彭城,后經梁、楚以歸。之后任郎中官,奉使西征巴蜀、云、貴,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可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曉各地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對撰寫《史記》大有裨益。
武帝天漢三年(前98),就在《史記》撰寫未就之際,發(fā)生李陵敗降匈奴事件,正直的司馬遷因了解李陵忠君愛國,以李陵是在“提步卒不滿五千”,“轉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的境況下而投降匈奴,向武帝進言,以寬慰武帝,孰料被武帝和眾佞臣“誤解”,反而獲罪,不容分辯,下獄宮刑,蒙受奇恥大辱,出獄后改任中書令,此為宦官之職,生理缺陷致其幾乎精神崩潰,他時而怨憤,時而抑郁,時而悲傷,多少次想自殺,但每念及尚未完成父親遺愿,自己的思想、理念、才學亦未得彰顯,加之眷戀妻女,就用文王遭囚演《周易》、孔子困厄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撰《國語》、孫子臏腳論兵法、不韋遷蜀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等古代圣賢在郁結之時著書立說的事跡,激勵自己一定要活下去,發(fā)奮撰寫《史記》?!妒酚洝纷珊螅褵o憾事,說即使“就極刑而無慍色”。據(jù)歷史傳說,武帝閱罷,怒其“微文刺譏,貶損當世”,將其再次投獄,不久處死,一代文化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史記》的流傳
《史記》初無定名,或稱《太史公書》,或名《太史公記》,《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太史公》,據(jù)專家考證,東漢中期之后,始有《史記》之稱。這么大的一部書,在西漢以簡牘絲帛為文字載體、用漢隸撰文的寫本時代,它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寫本時代的書籍,尤其造紙技術尚未發(fā)明,所有文字全都寫在簡帛上,如想復制,只能手抄,當時盛行漢隸,并非今日盛行的行書,抄寫更費時費力,抄錯字還要用小刀刮掉重寫,故當時有“刀筆”一詞,一次僅能抄寫一部,更何況當時圖書是單篇流傳,那時的一篇,就是現(xiàn)在的一冊書,《史記》總共130篇,就是130捆竹簡書,抄寫不易,保藏不易,流通更不易,能流傳到今天,的確是一個奇跡,在雕印書籍之前,包括《史記》等名著能流傳下來,完全依靠其所載內容非常珍貴和作者文筆高妙之魅力,吸引眾多學人不斷傳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