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忽視了傳統(tǒng)教育和精神方面的培養(yǎng)。特別是中國很多高等院校也充滿了很多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教學現(xiàn)象。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然地融入到教學中去,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自然地提升對國家的認識和熱愛,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和社會的不斷變化是我們當代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外語教學;傳統(tǒng)文化;文化比較;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高等院校的神圣責任和義務。當然,傳統(tǒng)文化也必須要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俱進才能符合中國的發(fā)展步伐。但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高校的課程體系忽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雖然設置了一些通識的課程,但形式和內容都較簡單,起不到弘揚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就從外語教學活動中的日語教學而言,很多學生張嘴就能說出日本的和服、茶道、成人禮、七夕等,卻不知道這些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根源都出自中國。這充分說明了當今的教育體系和教學內容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公共外語課堂教學中引入國家與國家間的單項文化比較是高校當前很流行的語言教學手段,但在授課中找出兩個國家文化間的關聯(lián)性,向學生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加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及認同感卻是一項新的和重要的迫切任務。
一、教學過程中的文化遷移
在大學的課堂上要做到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并不容易,應為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量,并不能輕易地接受直白的灌輸教育。所以如何將授課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就特別注意。因為只有在潛移默化下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讓學生由衷的產(chǎn)生自豪感。比如在教授公共外語《基礎日語》這門課時,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日兩國文化的連結。就具體過程來說,日語學習首先要從日本假名開始,因為日本假名的出現(xiàn)離不開中國漢字文化,因此在第一次授課結束時要求學生查閱日本假名的起源。通過查閱文獻,讓學生知道日本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 是借用了中國的文字, 將中文的草書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書的偏旁改成片假名的。例如,平假名的『あ』乃由漢字的『安』簡化而來的; 而片假名的『ア』則是漢字『阿』的一部分。日語的每一個假名發(fā)音都有一個漢字表達。另外,在現(xiàn)代日語中不僅有官方的發(fā)音,日語中也融入了帶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如“世界”在閩南語和日語的發(fā)音都是Seigai。“日本”的發(fā)音,在日語和閩南語等方言中都讀作“nippon”都是中國的古音。
二、從民間神話切入,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日本文化的影響
日本神話多以中國文化中的傳說為原型發(fā)展而來。比如“河童”是日本家喻戶曉的特有妖怪,其形象為綠色的類人生物,頭頂一個裝有水的圓盤,鴨嘴駝背。 “河童”最早起源于中國的“河伯”傳說,其日文讀音“kapa”就與中文漢字“河伯”的讀音及其相近。其他相似情況的還有“天狗”?!疤旃贰弊鳛槿毡狙种械奈涫啃蜗螅湓从谥袊渡胶=?jīng)》。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尾狐“玉藻前”的傳說。在日本,傳說玉藻前就是色誘商紂王導致商朝滅國的妖女妲己。在日本化名為“玉藻前”。在“玉藻前”的傳說之中,對于“玉藻前”真身妲己的陳述細致詳盡,說明在古代的日本,中國的名人軼事十分受日本民眾的歡迎。中國文化對于日本神話的影響,不只限于塑造了很多的日本妖怪與神仙的原型,而是對日本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正面影響,甚至達到了能夠徹底改變日本的神話傳說的地步。
三、進行傳統(tǒng)文化對比,能加深學生對日中文化異同的了解并進行比較
日本的“成人節(jié)”其實是仿效中國唐代加冠禮而成的。在天武天皇十一年(683年),日本開始仿效唐朝成人冠禮制度,制定了結發(fā)加冠制度。后來發(fā)展為元服禮。而我們中國號稱“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對成人禮也是非常重視的,男子冠禮,女子笄禮,乃傳統(tǒng)成人禮,加冠及笄后男女成人,可以開始婚嫁,承擔家族社會責任了。《禮記》云:“夫禮,始于冠?!敝挥谐扇酥?,方能講“禮”。成人之禮,是中國禮儀文化之起點。只有行冠禮笄禮成人之人,方為一個真正之“人”。日本「成人の日」希望能通過這個儀式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從今天開始就變成了大人,已經(jīng)結束了受父母保護的孩童時代,可以吸煙、喝酒和結婚,但同時也要作為一個獨立人走向社會,必須獨立生活,更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人禮既是對少年時代的告別,也是對未來的許諾。
另外,中國古老的“牛郎織女”故事在日本演變?yōu)椤芭餀C”傳說?!芭餀C”傳說記錄在日本的《古事記》里。日本的七夕傳說是由“牛郎織女”的傳說與日本本土信仰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四、怎樣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立體感
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單調和枯燥,教師在授課時如何增加趣味性,如何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當代教師應當關注的課堂焦點。課堂講解與多媒體相結合得好,不僅可提高學生通過多媒體自主學習、查找資料,做成PPT來展示學習內容和成果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如在講解“和服”“七夕”“成人禮”“河伯”等傳統(tǒng)文化內容時結合圖片、動畫和視頻等資料來進行教學活動,就使得抽象、難懂的知識有了直觀的形象,加深了學生印象并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公元603年,日本頒布了“冠位十二階”,這個制度是在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基礎上進行模仿。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頒布法律明文規(guī)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國服裝的樣式,決定使用中國確定的著裝制度等。因此在介紹“和服”文化時通過PPT直接看到鮮艷的顏色‘獨特的樣式及如何從“唐衣”“唐錦”過渡到日本和服的演變。了解和服在日本盛行之時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唐朝服飾的影響,以及和服圖案為什么也在中國使用為主等。
五、通過文化比較提升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
教師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在二語習得課堂將其傳播到每一個學生心中,是每一個教師的神圣責任和義務。教師不僅僅傳播傳統(tǒng)文化,還要有意識的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與當今時代發(fā)展相結合,把傳統(tǒng)文化與國際接軌并發(fā)揚光大,這樣才符合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步伐。但是,當今的二語習得過程教師更多重視的是語言實用性,輕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從外語教學而言,很多學生知道日本禮儀、日本和服、日本茶道、日本插花、日本七夕節(jié)、日本動漫里的三國人物等,卻不知道這些都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息息相關,這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學結果,充分說明了當今的許多公共外語課堂十分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了解。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透過各種方式,將點滴的、碎片化的知識點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完整的外語教學體系中,在既完成讓學生很好掌握日語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在學習中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熱愛,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力,并借助兩國間傳統(tǒng)文化的比較更好地提高他們的外語習得水平。
參考文獻:
[1]神島二郎「日本人的発想」講談社,昭和五十年九月.
[2]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巖波新書,昭和四六年五月.
[3]董江洪,「日本家喻戶曉的妖怪傳說,日語知識2010年8月號P18.
[4]畢雪飛,「日本七夕傳說研究」民俗研究2011年4月號P153—P167.
作者簡介:
蘆麗紅(1971-),女,籍貫:河南許昌,講師。日本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