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珍
摘? 要?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發(fā)于明清,被譽為“人間珠玉”,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成為集實用觀賞價值于一體的藝術品,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林獨樹一幟。
關鍵詞? 紫砂壺;錦囊宮燈;造型設計;文化內涵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發(fā)于明清,被譽為“人間珠玉”,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擺脫傳統(tǒng)粗陶匠氣,成為集實用觀賞價值于一體的藝術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宜興紫砂壺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與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情懷息息相關,賞用皆宜、理趣相融,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陶冶了人們的情感,給人以深刻的人生況味。
1? 紫砂壺“錦囊宮燈”的造型設計
筋紋器是紫砂壺造型中的重要類型,是依據瓜棱、花瓣等自然界常見的事物形態(tài)提煉而出的一種形制。從造型的角度而言,筋紋器將壺身劃分為若干等分,一般是以“鈕”為中心點,將規(guī)律流暢的筋紋線向四方延伸,線條上下貫通,整體結構精準嚴密,造型規(guī)則要求:“上下印對、身蓋齊同、分割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展現出特定的形式美和韻律美。
此款“錦囊宮燈壺”(見圖1)在傳統(tǒng)“宮燈壺”的造型基礎上融入了菱花元素,整壺以壺鈕為中心點向下延伸出筋紋線,貫穿壺身,筋紋線條使整壺呈現得完美無缺、輪廓清晰,凹凸有致的外表使整壺顯得更加飽滿,重心下沉;壺底設以圈足,圈足周身呈現出流暢優(yōu)美的曲線紋理,與壺身相呼應,造型別致;肩部轉折平緩,短頸,壺蓋為壓蓋,壺蓋與足上下呼應,形成統(tǒng)一感;飽滿玲瓏的壺鈕宛若小宮燈高掛,細膩精巧,細節(jié)比例和諧;三彎流挺拔優(yōu)雅、轉折有度,圈把與高昂的壺流呈相望之勢,提攜整壺氣勢,流、把皆飾以筋紋線條,與身筒協調呼應。此壺選用優(yōu)質原礦紫泥制成,色澤紫中泛紅、紅中帶紫,將整壺映襯得彤紅燦爛,明亮溫潤,營造出吉祥和諧的氛圍。由上而下俯視,整壺通體凹凸起伏,規(guī)律有序,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律動更顯得委婉曲折??v觀整壺,其造型精巧,線條鮮明有力、比例協調、對稱工整,經過精心布局,口蓋稍大,壺頸立器,顯得端莊威嚴,身筒飽滿宛若宮燈,又如同一朵盛放的菱花,壺鈕玲瓏有致如同花蕊,轉面處似方實圓,流暢通順,高度對稱的抽象圖形展現出了扎實的手工技藝。此壺的制作難點在于壺蓋與壺身的相合,要使壺蓋“通轉”、面面俱到,必然要全器統(tǒng)一、紋理相稱,既要在理論上對塊面比例分割作高度嚴謹的計算,在制作過程中更不能有所偏差,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將影響整壺的藝術表現。
2? 紫砂壺“錦囊宮燈”的歷史文化
紫砂壺“錦囊宮燈”給人以古色古香的質感,洋溢著典雅的美感,欣賞此壺,讓人仿若穿越了時空,眼前出現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建筑。宮燈始于東漢、盛于隋唐,最早是皇宮中用來照明的燈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宮燈的工藝越發(fā)精致,裝飾越發(fā)豐富,宮燈主要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制成,一些藝人又在燈身繪以各種圖案,將象征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祝福寓意的圖案融于其中,契合中國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心理。宮燈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于世,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宮燈流傳到民間,每逢元宵節(jié),街上往往彩燈高懸,熱鬧非凡,戀人、友人之間互贈燈籠,在不同的朝代更流行放河燈、放天燈的習俗,借以表達真摯深厚的感情,表達自己對愛人、對親朋好友的祝福。一盞盞明亮的燈構成了人間的萬千燈火,每一盞燈都是一個故事,承載著人們的美好心愿和情感。宋代辛棄疾曾寫詩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詩呈現出元宵節(jié)滿城燈火、眾人狂歡的畫面,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充滿了詩情畫意,流露出清雅孤獨的意境,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宮燈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浸潤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與中華民族追求吉祥美好的心理息息相關,又承載了豐富的人文情愫,浸潤著深厚的文人氣息,給人以獨一無二的清美之感。
3? 結? 語
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應受前人制約,而應超越前人、與時俱進,在繼承中展現自我個性,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經典作品,推動紫砂壺的發(fā)展。紫砂壺“錦囊宮燈”在傳統(tǒng)“宮燈壺”造型的基礎上,勇于打破藩籬,結合現代審美,以筋紋器表現手法融入菱花元素,增加了作品的造型美感,相互輝映,充滿了詩情畫意。
參 考 文 獻
[1]吳雪梅.從紫砂“禪心壺”窺見佛教文化對紫砂壺的影響[J].江蘇陶瓷,2016年(A01):36,39.
[2]王育春.“竹林七賢壺”,謙謙君子風——“竹林七賢組壺”作品淺析[J].江蘇陶瓷,2016(A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