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文化研究的用途》一書中六位當代著名批評家、理論家、文學家的核心思想。作為一本關于“文化研究”的基本入門書籍,它將理論的導讀與現(xiàn)象的分析相結合,使讀者可以體會到,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運用其成果更深入地觀察和了解我們的世界。
【關鍵詞】伯明翰學派;女性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一、《文化研究的用途》簡介
英國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傳媒教授安吉拉·麥克羅比是伯明翰學派的重要理論家,也是文化研究領域中研究最深入、最多產(chǎn)的評論家之一?!段幕芯康挠猛尽肥撬谖幕芯款I域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了她對六位關鍵性的文化理論家(霍爾、吉洛伊、朱迪斯·巴特勒、霍米·巴巴、布爾迪厄和詹姆遜)著作的思想解讀。
全書由導論、六個章節(jié)和兩個補充材料所組成。導論是對全書研究內容的概括性介紹,同時講述了作品的研究出發(fā)點。六個章節(jié)是全書的主要內容,針對六個不同的文化理論家進行深層次解讀。第一章以斯圖亞特·霍爾為對象,對其現(xiàn)代傳媒理論、撒切爾 “權威民粹主義”分析和“多元文化論”進行了系統(tǒng)評價,對其文化研究的獨創(chuàng)性與開放性著墨甚多。第二章使用了所謂的“black and non-black(黑與非黑)”雙重意識對吉洛伊的文化思想進行評析,具體包括吉洛伊的種族現(xiàn)代性批判、反對種族話語歷史權力的呼吁和從黑人鄉(xiāng)土爵士樂中所吸取的精神力量。第三章著重對朱迪斯·巴特勒后女性主義批評理論進行再評價。巴特勒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語言哲學家、后結構主義哲學家和性別理論家,現(xiàn)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qū)比較文學系教授。本章內容介紹了巴特勒的“性別述行理論”和對女性主義批判的質疑,體現(xiàn)了她對身份建構與結構的思考。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當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與文化研究相關聯(lián)的理論,其中包括霍米·巴巴對從階級到社群的政治發(fā)展過程的描述,霍米·巴巴對后殖民媒介和文化翻譯的理解,以及霍米·巴巴對種族刻板印象的剖析。安吉拉·麥克羅比認為,研究霍米·巴巴的思想必須從其文學批評家的身份入手,霍米·巴巴并不像某些文化學者那樣動輒進行大規(guī)模的理論體系建構,而是注重運用概念、過程和想象在文化理論領域的靈活運用。安吉拉·麥克羅比指出,霍米·巴巴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第三空間”“移向界外”“時間間隔”等,應當將它們放置于霍米·巴巴設置的語境中進行解讀。同時,這種解讀需要利用小說家那種豐富的、卓越的想象力。第五章以布爾迪厄與文化研究之關系為切入點,探討了布爾迪厄的理論對文化研究領域的獨特貢獻。布爾迪厄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大師之一,生前任職于巴黎高等研究學校,同時也是法蘭西學院的院士。他的作品沒有學科界限,從人類學、社會學到哲學、美學和文學研究,他通通都有涉獵。作者認為,雖然布爾迪厄對文化研究“嗤之以鼻”,但其分析邏輯不容忽視。安吉拉·麥克羅比尤其強調,布爾迪厄所提出的“資本(capital)”“場域(field)”和“慣習(habitus)”這三個重要概念不僅在社會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文化研究來說也具有相當?shù)膯l(fā)價值。通過布爾迪厄的理論研究,作者還簡略分析了文化方面新媒介的主要功能。第六章圍繞詹姆遜展開,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碩博士畢業(yè)于耶魯大學,之后在哈佛任教。他不僅是一位文學研究家,更是出色的“文化批評家”。他的“馬克思主義三部曲”(《馬克思主義與形式》《語言的牢籠》《政治無意識》)在文學界有著極高的聲譽。本章主要探討了詹姆遜那種經(jīng)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洗禮過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對當代傳媒和影視作品的影響。
國內讀者看到的《文化研究的用途》是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慶本先生的翻譯作品。從這部作品中,譯者付出的時間、精力和智慧俯拾皆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譯者對書中的一些專門詞匯沒有簡單停留在沿用前人成果上,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例如,performative一詞沒有使用“表演、操演”這一傳統(tǒng)譯法,而是使用了“述行性”這一概念,使之更加符合原著的思想脈絡。正因為如此,《文化研究的用途》更值得讀者重視和閱讀。
二、《文化研究的用途》評析
在近現(xiàn)代社會,工業(yè)化、電子化、信息化乃至經(jīng)濟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世界文化也變得更為復雜和多元,文化研究的生命力、滲透力和獨特價值日益凸顯。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各種電視脫口秀、真人秀、賀歲片打著“文化”的旗幟占據(jù)了普羅大眾的精神世界。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大眾對文化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認知。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社會文化的縱深層次,就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意義上的精英文化并不是完全解體或者說邊緣化了,而是發(fā)生了突發(fā)式裂變。傳統(tǒng)文化被切割成不同部分,有的披上了新的意識形態(tài)外衣,悄悄地匯入了時代文化浪潮;有的躋身廟堂之上,支配著當代文化潮流的走向;有的默默喪失,僅僅在個別有心人身上熠熠生輝。
在這樣的時代文化背景下,“文化研究”進入了世界各國學者的視野。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先后成為西方學界和中國學界的熱門話題,影響力經(jīng)久不衰。
由于文化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層面,必須用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的方法來進行綜合性分析。把這些學科有機地糅合到一起,使之既不至于艱深晦澀,又不至于南轅北轍,成為了文化學者面臨的時代挑戰(zhàn)?;谕瑯拥脑?,“文化研究”成為了思想的大染缸,各種思想流派粉墨登場,讓人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之感。尤其是對于初學者來說,文化研究是一個很難進入的思想陣地。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吉拉·麥克羅比的《文化研究的用途》不啻是極好的敲門磚。該書既有理論的導讀,又有現(xiàn)象的分析。作者對當代的權威性文化研究理論進行了別具一格的考證、梳理和評析。對于其中的研究成果,作者大力宣揚它們的價值;對于其中的局限性,作者也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地批評指正。也正是在《文化研究的用途》一書中,作者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目標,“本書中,我的主要話題是當代文化理論以及它在擴大我們對日常社會、文化、政治實踐廣泛理解方面的用途?!边@是本書的宗旨,也正是文化研究所應當擔負的艱巨任務。
在闡述手法上,作者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關鍵詞”技術,抓住了文化研究趨勢和走向的關鍵脈絡。對關鍵詞的運用,成了《文化研究的用途》一書的顯著特點。圍繞文化研究領域的關鍵詞,作者對六個重要的文化理論家的思想體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描繪和解讀。雖然該書并非鴻篇巨作,但是,在有限的篇幅內,主要內容都以對這些理論家的作品分析和深入研究為前提,讓讀者可以了解的更深更透。例如,霍爾的文化研究理論主要集中在概括總結電視傳播新語境;吉洛伊的文化研究理論重在對民族和民族主義進行現(xiàn)代重構;巴特勒致力于女性主義批評;霍米·巴巴是后殖民理論之“分裂話語”的構建者;布爾迪厄的文化研究理論重點在于工業(yè)社會文化語境下各種社會文化概念的整合;詹姆遜的文化理論不僅僅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分析,更是對烏托邦理論的建構。可以說,《文化研究的用途》的核心價值在于這種基于關鍵詞的權威理論評析,使讀者可以迅速切入到文化研究的底部,掌握文化變遷和發(fā)展的某些內在規(guī)律。
安吉拉·麥克羅比認為,“文化—政治—意識形態(tài)”是當下的學術中心話題,這一話題應當被放在文化研究的場域中進行條分縷析。從《文化研究的用途》一書中,我們不難窺探出作者那種立足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的堅定立場。正是在這個立場上,作者發(fā)現(xiàn)并重點闡述了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下的文化的能動性。在女性話語、女性主義、民族-種族、殖民話語、消費文化等學術背景中,作者目光如炬地塑造了基于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霸權的思想空間。這種分析方法,有助于幫助讀者(尤其是致力于文化研究的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對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問題進行解碼和編碼的可能性,從而與不同背景的研究者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對話。
《文化研究的用途》體現(xiàn)了一種以多元文化去看待多元社會的分析視角。在作者的心目中,“社群”代替了“階級”,所有人多可以成為文化的參與者、創(chuàng)建者和研究者。通讀本書,可以讓草根平民進入文化研究的陣地,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詳細審察我們身處的文化。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是安吉拉·麥克羅比的又一重要思想源泉。在她看來,任何文化元素都蘊藏著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無論文化的位置得到何種程度的重視,其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屬性不會改變。學術研究不能改變這種根本屬性,但是能夠發(fā)現(xiàn)解決文化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梢?,《文化研究的用途》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這足以讓國內的文化研究者汗顏,也值得我們不斷地學習和借鑒。
三、結束語
在當前社會科學面臨多學科交叉,面臨更多當代熱點問題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體悟式的社會科學研究已無法對多元文化現(xiàn)象進行有效的解釋。安吉拉·麥克羅比的《文化研究的用途》對當代文化理論進行了基于關鍵詞匯的系統(tǒng)解讀,這種解讀,是系統(tǒng)的,也是簡潔的。對于初出茅廬的文化研究者而言,《文化研究的用途》是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景向南(1992-),女,漢族,山西長治人,碩士,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研究方向: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