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瑩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必然帶來新變化,新變化必然提出新要求,催生新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背景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面臨著新問題,需要處理協(xié)調好各方關系,主要需要處理好西方話語體系與中國話語體系的關系,處理好新媒體技術運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關系,處理好文化傳統(tǒng)與時代創(chuàng)新的關系等。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話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在新的歷史條件背景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面臨著新問題,需要處理協(xié)調好各方關系,主要需要處理好西方話語體系與中國話語體系的關系,協(xié)調好政治權威性、學術性、通俗性的關系,處理好新媒體技術運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關系,處理好文化傳統(tǒng)與時代創(chuàng)新的關系等。
一、處理好西方話語體系與中國話語體系的關系
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特定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基因與密碼,中國特色話社會主義語體系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與意識形態(tài),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呈現(xiàn)。[]新時代處理好西方話語體系與中國話語體系的關系主要是處理好以下兩對關系。
(一)處理好西方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話語不僅是人類用以溝通交流的符號,更是權力的工具,話語權實際上指人們通過話語對他人產生影響力與控制力。不同的話語權的斗爭實際上是某種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斗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特有的意識形態(tài)性令其站在話語權斗爭的前沿陣地,必須直面話語權的爭奪。
(二)處理好西方“主客二分”與中國“天人合一”話語傳統(tǒng)邏輯的關系。
西方話語體系是基于理性二分思維建立起來的,主客二分的對象性思維方式一直貫穿著西方文化,從希臘三賢里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到文藝復興之后的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等,作為西方哲學中軸的主客二分思維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極大地促進科技的進步,增強了人對客體的征服力。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主要認識方式,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是科學知識產生的重要基礎,它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在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作為“我思故我在”的主客二分命題將“存在”與“精神”,“靈”與“肉”有機耦合,合二為一的觀點驅除出人們的思想界,區(qū)分出了主體與客體,制造出了人與對象物、我與非我的二元分裂。但在高等教育中,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商談、無法形成互相寬容、相互理解的平等關系,老師摒棄對“人”的關注,教育只是“注入式”或“硬填式”的,與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相去甚遠。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化中向來并無嚴格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本體論與認識論中無主一客二分的邏輯前提,更為強調整體、協(xié)調與統(tǒng)一。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正統(tǒng)思想儒家思想強調“天人合一”、“天人一體”、“天人相通”,即天、地、人,以及三者不可分割,同為一體,有機統(tǒng)一與和諧發(fā)展。道家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等思想雖蘊含對立面相輔相成運動的內容,但更強調天道合一,強調復歸。近代學者馮友蘭先生談到人生四境界中人覺解到的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一致的,相較于西方市民社會中原子個體與個人主義的觀念,因此更能為大眾所理解與接受。
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建立與發(fā)展被學界普遍認為是在學習與模仿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與發(fā)展。不少學者認同西方高等教育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啟蒙、引導發(fā)展的作用,[]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學方法等直接受到西方高等教育的影響,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西方的觀念邏輯、表述話語方式,“主客二分”的思想也體現(xiàn)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這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論傳授中或將導致意識形態(tài)傳播話語體系與學生基于傳統(tǒng)文化思維影響形成的話語體系產生沖突。灌輸方法是黨的科學理論宣傳工作中的基本原則與基本方法,是黨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的寶貴歷史經驗。在現(xiàn)代教育中教師作為主體,學生作為客體,由教師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是一種傳統(tǒng)、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方式,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性,灌輸方法與灌輸式話語一直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話語方式方法。然而,灌輸式教學若忽視學生的需求與心理基礎,不注意傳播方式方法,或更加劇這二者的對立與沖突。處理好西方話語體系與中國話語體系的關系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其一:實現(xiàn)話語由西方化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轉變,構建具有民族性與世界共享性的話語體系。構建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堅持民族與世界相統(tǒng)一,傳統(tǒng)與時代相統(tǒng)一。要轉變我們的學徒心態(tài),借鑒吸收消化與轉化西方優(yōu)秀文明成果,使其為我所用,結合我國革命與建設的成功實踐經驗,以新時代中國國情這個現(xiàn)實為生成土壤,使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既有中國內容、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又具有時代性與超越性,在解決人類共同難題上具有普適性與共享性。
其二: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生產與傳播理念,改變言說方式與方法,使話語方式由單向灌輸向平等對話轉化,彌補“主客二元”的不足。理論灌輸作為黨在革命與建設時期一貫有效的宣傳方法,之所以長期取得優(yōu)良效果,關鍵在于堅持貫徹群眾路線,以人民群眾的心理為基礎,據(jù)此來提高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尊重群眾,時刻與群眾保持血肉聯(lián)系,以實現(xiàn)群眾的切身利益為目標,宣傳內容與方式方法具有人民性、科學性、實用性與適用性。因此,要繼承與發(fā)揚黨在宣傳理論方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要尊重宣傳對象的地位,倡導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以宣傳對象心理為基礎,以其價值觀塑造需求為導向,注重疏導與轉化,積極創(chuàng)建雙向溝通的渠道與平臺,以此進行話語的生產與傳播。
二、處理好新媒體技術運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關系
新媒體技術反映了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的后現(xiàn)代趨勢,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性對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與消解。新媒體技術蘊含著邊緣性、破碎化、通俗化、反權威的內容,在消解中心與集權,使文化更為大眾化的同時,也使社會文化膚淺化、浮躁化、娛樂化,消解了深度,消解了理性,消解了一元中心文化。這容易造成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