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陣
摘要:紅巖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成為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秀題材。本文首先回顧了紅巖精神的形成過程、精神內涵和時代意義,進而結合傳播學的視角,提出利用紅巖精神塑造當代大學生的主要措施,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紅巖精神;大學生;思想教育;傳播;措施
作為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不懼險阻的奮斗精神,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和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的代名詞,紅巖精神誕生于山城重慶,初始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展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馬克思主義同國統(tǒng)區(qū)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精神風范的集中展現(xiàn),是偉大民族精神與偉大革命精神的深沉積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的精神基因和動力源泉?!?/p>
今天,在“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微傳播平臺的廣泛應用,標志著微傳播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弘揚紅巖精神, 講好紅巖故事,對于增進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團結意識、奮斗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樣具有非凡的現(xiàn)實意義。高校應在傳統(tǒng)宣傳方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類傳播媒介,調動大學生學習紅巖精神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積極性,塑造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一、巧用網絡傳播,豐富紅巖精神的
宣傳渠道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網絡交往形式不斷推陳出新。這些網絡交往形式是網民交流思想、表達觀念的重要載體,也是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介質。高??筛鶕?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將有關紅巖精神教育的現(xiàn)狀、經驗等資料和信息切實利用起來,與專業(yè)人士攜手合作,設計出兼顧革命元素和時代氣息的網頁或者公眾號,學生則可以網上打卡計分的方式進行學習。
此外,高校可以進一步運用網絡手段,提高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效率。例如“網上訪問”“網上聊天”“網絡直播”的單雙向、靜動態(tài)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文字、圖像、聲音等傳播媒介,努力調動大學生學習紅色革命精神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
二、巧用課堂傳播,優(yōu)化紅巖精神的
主要陣地
課堂教育教學過程是一種典型的傳播活動。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實踐已經充分證明,抽象說教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行不通的。
教師在“兩課”中可以充分運用文字、圖片、影像等手段,以講故事的方式,密切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讓“兩課”在堅持正面導向的同時,具有更強的時代氣息;讓學生感受到紅巖精神入情入理,聽完宣講后真正入腦入耳,切實把紅巖精神傳播到廣大學生中去。
三、巧用活動傳播,拓寬紅巖精神的
推廣途徑
在校園內,高校應積極發(fā)揮活動傳播的優(yōu)勢,積極開展以紅巖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系列活動。比如展開思想調研活動,收集學生的思想信息;開展學習紅巖精神討論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開展以紅巖精神為主題的文娛活動,如征文比賽,歌唱比賽,書法比賽,攝影比賽,主題班會,主題晚會,進一步傳播紅巖精神,豐富活動形式。
走出校園,高校同樣能夠發(fā)揮活動傳播的長處,深入開展踐行紅巖精神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利用課余時間的社會實踐教育機會,積極組織學生參觀紅巖村、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館等紅巖革命景點,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和體驗革命志士曾灑下血淚的土地;接著,利用社會實踐課的機會,選派學生代表到革命遺址參加“義務導游”,利用“ 11·27”活動為烈士敬獻花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此外,高校還可以采用探訪紅巖志士家庭、發(fā)放紅巖精神問卷調查等方式,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努力傳承紅巖精神,在調研活動中逐步追憶紅巖精神,努力塑造出大學生砥礪奮進、精誠團結、敢于奉獻的精神風貌,為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更好地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