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瓊
摘 要:特殊教育有別于大眾教育,無論是教學內(nèi)容還是教學形式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傳統(tǒng)的大眾教育的教學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特殊教育?,F(xiàn)代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為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手段,借助信息技術提升特殊教育語文教學質(zhì)量成為當前特殊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本文就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信息技術
一、信息技術應用于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的可行性
首先,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普及,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學校已經(jīng)基本具備了運用信息技術的硬件環(huán)境,學校多媒體設備較為完善,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其次,中國特殊教育需要在線、特殊教育資源庫等網(wǎng)絡信息平臺的普及,為特殊教育學校提供了更多信息共享的機會,形成了豐富的特殊教育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而且特殊教育信息數(shù)據(jù)還在不斷地擴展和完善。最后,特殊教育一線語文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方面具備了一定的能力,能夠滿足特殊教育語文日常教學的需求,這使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備了較強的可行性。
二、信息教育應用于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的原則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應該有別于普通教學,要體現(xiàn)特殊教育的特征,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應該遵循以下主要原則。首先,堅持教育的普遍性原則。將教學目的性原則放在首位,語文教學應該圍繞教學目的并結(jié)合多媒體手段充分調(diào)動特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jié)合,語文教學過程要體現(xiàn)科學性、藝術性與技術性。其次,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信息技術運用于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要考慮到特殊學生的生理特點,并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堅持層次性與直觀性原則。最后,教學評價遵循多元化原則。教學評價要尊重特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可采用分層評價、自我評價、師生互評等方式。
三、信息技術應用于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的實踐
1.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十分重要,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但在實際語文教學中,特殊學生識字學習難度很大,運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提升教學和學習效果。在識字教學中,可以運用信息化手段向?qū)W生展現(xiàn)漢字的“形象”,使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理解抽象的漢字,進而提高識字的效率和正確性。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用Flash動畫向?qū)W生展示漢字的書寫過程,讓學生在漢字書寫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對于漢字的運用,語文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新穎、通俗易懂、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提高他們漢字書寫與運用的能力。
2.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之一。但是特殊學生語言發(fā)展相對滯后,感性經(jīng)驗匱乏,使得他們在語文閱讀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非常突出。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特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筆者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建閱讀教學環(huán)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果。例如,基于課堂的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基于課外的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基于課堂的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等。運用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營造真實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獲得真實的體驗,這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標指出:“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活動,是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的重要形式,是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和對自我認知的過程?!毙抡n標對語文寫作的詮釋也說明了其對特殊教育學生的重要意義。在對特殊教育學生以往語文作文的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普遍存在語序混亂、詞不達意、主題不突出、內(nèi)容空洞等問題,這需要運用有別于手語的方法對學生的作文教學進行重新定位。要以構(gòu)建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特殊教育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環(huán)境,而且使其貼近特殊學生的日常生活。例如,語文教師采集大量特殊學生日常生活的照片、視頻等素材,然后再附上簡單的文字描述,編輯成漂亮的電子相冊,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播放出來,或者拷貝給學生,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和運用。這些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的照片或視頻能夠使學生在遇到相似的場景時,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對語言運用的熱情,這顯然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直觀地展示寫作素材,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能夠在觀察和感悟中完成寫作。
4.通過展示激發(fā)學生辨音識字能力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口語交際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教學中將辨音識字作為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大都存在辨音識字能力較弱的情況,不能夠理解和接受生字生詞,再加上表達能力方面的問題,容易遺忘以前學過的內(nèi)容。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來進行直觀的展示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有關花草、水果、動物等生詞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將這些生詞旁邊用信息技術做成藝術字或者配上彩圖,將字體設計成不同的顏色,然后在旁邊的漢語拼音上鏈接生詞的發(fā)音。在鼠標點擊時就能夠發(fā)出準確的讀音,讓學生能夠看到、聽到,通過不斷的視聽、泛讀、跟讀和學生練讀,使學生能夠很快地理解這些詞的含義,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五)通過交互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字詞、語法方面的積累速度比較慢,會造成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強。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表達、理解、記憶、總結(jié)方面能力較差。沒有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再加上這些學生由于自身先天原因沒有定性,意志力比較薄弱,就導致語文學習更加困難。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從學生對聲音與圖像較為敏感作為切入點,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在語文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動靜交替,圖文并茂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知識,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實際應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感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參考文獻:
[1]魏然.利用多媒體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