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
摘要:在裝飾繪畫領域中,瀝粉畫是其中一種最主要的形式。本文就將基于瀝粉畫這一繪畫形式,對永樂宮壁畫在其中的運用與探索等加以探究,并會對這種藝術在新階段瀝粉裝飾畫中的運用與探索展開分析,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展進一步予以思考,另外,還會對現代裝飾畫的表現內容與繪畫技巧的豐富具有著重要性作用。
關鍵詞:永樂宮壁畫;瀝粉畫;運用;探索
一、引言
何種藝術形式以及內容的起源和發(fā)展,都是與當時環(huán)境下的土壤、氣候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的,藝術往往都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與特定的背景之下起源、成長、進步和成熟的。由于永樂宮壁畫是以道教內容為主要的題材,去對美術樣式進行表現的,因此其也具有特定的背景和環(huán)境。在當今的裝飾繪畫領域當中,人們對瀝粉畫的關注也隨之而逐漸增多起來,瀝粉畫是我們中國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能夠運用它那獨具特色的表現方式找到其裝飾的美感,并且瀝粉畫獨特的工藝特征也使得裝飾繪畫的形式以及內容愈加豐富了起來。因此,對永樂宮壁畫在瀝粉畫中的運用與探索進一步的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二、瀝粉畫的概念以及作畫過程
瀝粉畫起源于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漆藝,當時,漆工們在木質的建筑物上彩繪,達到耐風雨侵蝕的保護目的。在清朝,我國的宮廷、 廟宇等已開始廣泛地通過建筑物彩繪藝術來劃分等級的高與低。隨著時代的進步,瀝粉藝術對我國傳統(tǒng)藝術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因為它能夠為畫面帶來較為強烈的立體觀感,讓藝術作品整體上看起來更加奢華、美妙、有特點。瀝粉畫的作畫載體就是其凹凸不平的線條, 在進行上色的時候,是以特殊配制的瀝粉達到色彩分割目的。在整個的作畫過程中,要先按照底稿將瀝粉從工具中取出,瀝于畫板上,瀝粉的順滑度和粗細程度都是需要長期練習的,才能掌握好的,整個瀝粉作畫的過程是將力量與藝術技巧相融合的過程。如今的填色顏料通常都使用丙烯,因為丙烯被晾干后的粘性和彈性較強,不會輕易脫落、出現裂痕,并且其耐水性較高,可用于繪制各類建筑,也能夠長期維持其原始色彩。
瀝粉畫的作畫過程主要如下,首先就是要將瀝粉泥子裝進粉兜內,但要注意的是泥子不宜裝太多,手掌恰好可以握住最佳,另外,瀝粉泥子最好是保持在25 度到30度之間,手掌剛好可以適當保溫。作畫的時候,一定要將瀝粉尖的動作和擠壓粉兜的動作同步進行,并且 速度與力度也是要成正比的,同時,瀝粉尖要和平面保持45度角,因為這樣的角度既方便泥子被擠出,還可以保證所瀝出的線條高度一定。若想瀝出較低的線條,就可以將瀝尖與畫面之間保持90度角,這樣的線型被叫做“爬粉”。需要注意的是,線條質量與泥子調配質量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泥子比較稀,作畫時會比較省力,但若是在直立面上作畫,就會導致線條倒塌,相反,泥子比較稠的話是會消耗過多力量降低效率的。出現泥子濃稠度不均勻或出現硬塊時,通常會導致瀝粉嘴堵塞的現象發(fā)生,這會導致操作的現象,另外,一旦泥子中存在氣泡,就會在線條上留下缺口。
三、永樂宮壁畫在瀝粉畫中的運用
(一)永樂宮壁畫概述
壁畫藝術發(fā)展到秦漢時期,分為墓室壁畫和宮殿壁畫兩種類型。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發(fā)展起來,促進了壁畫的繁榮發(fā)展。在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發(fā)展較佳,又是壁畫發(fā)展的大好時機,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石窟壁畫、墓室壁畫以及寺觀壁畫。到了宋元時期,寺觀壁畫與墓室壁畫成為了壁畫藝術的主體,永樂宮壁即為其中一典型代表。
永樂宮是元代寺觀壁畫的最高水準代表,永樂宮位于山西省芮城, 永樂宮壁畫的面積達一千平方米,分別被繪制于三清殿、 純陽殿、 無極殿以及重陽殿中。是永樂宮的主殿就是三清殿,其中的壁畫展現的是道教神仙朝元,壁畫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永樂宮壁畫氣勢非凡,瀝粉線條十分流暢,色彩也十分絢麗,作畫藝術非常高超,是中國寺觀壁畫的神作之一。永樂宮壁畫不僅繼承了唐宋時期的作畫風格,并做到了進一步的突破與進步,還完美地將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與道教文化融合在一起,通過集體創(chuàng)作的方式獻于后世之人,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無價之寶”。
(二)永樂宮壁畫與瀝粉藝術
對于壁畫這門藝術,主要注重是是整體布局,并且這種整體性的布局時以平面形式展開的。對于其色彩以及相應的造型,主要在于概括以及裝飾,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的是調線,壁畫的以上特點與瀝粉藝術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碰撞,這就是永樂宮壁畫與瀝粉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的主要原因。
瀝粉藝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在平面上的立體性能以及裝飾性能,二者的統(tǒng)一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結構。瀝粉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審美特性也是非同尋常的。瀝粉的線條突起于平面,并且比較平穩(wěn),會產生一種特別的韻味,再加上貼金藝術,更能夠呈現出其特色,具有華貴莊重的感覺。永樂宮三清殿的壁畫在很多處都運用到了瀝粉藝術,這就使得整個畫面具有富麗堂皇的整體性效果。在永樂宮壁畫中,運用到瀝粉的部位做得都非常細且低,并且其高度通常不會超過2到3毫米,防止局部高起的瀝粉過于突出,看起來的效果不夠協調。據說,瀝粉工藝最早出現在北魏的敦煌壁畫上,在那之后愈加普及起來,其藝術水平也越來越精美。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瀝粉工藝都非常完整、優(yōu)秀,存留至今,其中最為優(yōu)秀的典型之一就是永樂宮壁畫。瀝粉別稱為立瀝,是指在作畫的平面上,運用特殊工具使“泥子”成為凸起的線條,再將其組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最后呈現出一種立體結構,是能夠突破平面,產生一種別具新意的藝術效果。
永樂宮壁畫主要是運用線條元素,通過有力、流暢而又簡練的線條體現壁畫。壁畫上的線條有起有伏,疏密均勻,內容與裝飾并存, 整個壁畫的畫面都充滿了韻律感與節(jié)奏感,并且還沿襲了唐代時期的雍容和華麗、宋代的嚴謹秀氣,呈現出了壁畫的最高水平。
例如壁畫中的《朝元圖》中的出現的“天尊”這一人物,其衣帶非常飄逸,體現出了線條不僅精細,并且類型多樣,采用了直線、水平線、垂直線等等各種類型的線條,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現人物地位的高貴,展示出環(huán)境的莊嚴、氛圍的嚴肅。瀝粉畫的一種特點就是要把粉膏擠壓到作畫平面上,再使線條凸出起來,然后運用毛筆將金粉或銀粉描在凸起來了的瀝粉線上,進而使得線條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并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但是與此同時在作畫過程中,瀝粉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主要就是對于擠壓出瀝粉的速度以及擠壓的力量大小兩個方面,一定要將二者按照比例進行操作,進而使得線條凸起于平面,卻也能夠達到平穩(wěn)、動態(tài)的裝飾效果。在描瀝粉線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每一個方位,要做到立體涂繪,并確保不留白,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所描繪的線條立體而又生動,進而達到畫面充滿整體性的效果。 在永樂宮壁畫中,運用瀝粉工藝對線條進行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裝飾的整體美感,在對比中能夠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又能夠有一定的變化,切實增強了壁畫的藝術觀感,為我國最傳統(tǒng)的壁畫內容與形式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眾所周知,思想情感是能夠通過色彩傳達出來的,因此色彩是能夠使得壁畫作品以及其他類型的作品具有較高深度的審美的。在永樂宮壁畫中,對色彩的運用主要側重于整體的觀感,壁畫中運用道路統(tǒng)一的色調,使畫面看起來更加莊重和嚴肅,體現出來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在壁畫的《朝元圖》這一內容中,大量運用了赭石與土紅兩種顏色來平衡主色調的青和綠,使得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加具有氣勢、更加莊重。瀝粉畫是裝飾繪畫的一個種類,在設色方面可以暫時拋開光源色,也可以將寫實色彩淡化,我們可以更多的去運用理想色、象征色、情感色等等去創(chuàng)作出符合我們理念的畫作,通過對色彩進行適當的配置,提升裝飾性效果。我們可以適當降低永樂宮壁畫的色彩純度和明度,將高飽和度的色彩轉為 灰度色彩,增強整體上的裝飾感。另外,還可以按照創(chuàng)作需求,運用不同的色調營造各種各樣的氛圍,增加作品的受眾程度,引起觀賞者與藝術家二者之間的共鳴。對于瀝粉畫的色彩方面,一般看起來創(chuàng)作者是隨心所欲的,但是其實是處處受限的,所以一定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實踐,才可以真正意義上在傳統(tǒng)壁畫與瀝粉畫上加以創(chuàng)新,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型血液。
參考文獻:
[1]安靜.永樂宮壁畫在瀝粉畫中的運用與探索[J],西部皮革,2017(24).
[2]陸鴻年.摹繪永樂宮元代壁畫的一些體會[J]文物.1963(8).
[3]金維諾,劉建平.永樂宮壁畫全集[J].天津人民美術出.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