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石刻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將石刻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古人評:桂林諸山無一處無摩崖。歷代書家到此,以摩崖為形式,以題名、題記、題詩、題榜為體裁,以記載開啟山林,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留存優(yōu)游蹤跡。本文以范成大宦游桂林題刻為例,研究其種類、特點及影響。
關鍵詞:范成大;桂林石刻
一、范成大宦游桂林
范成大為南宋名臣,字致能,號石湖,平江吳郡人。周必大于《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中所記:“歷典名藩,所至禮賢下士仁民愛物,凡可興利除害,不顧難易必……去思遺愛,所在歌舞之?!狈冻纱笾凉鹱龉俳鼉赡陼r間,他重民生,抓利害,為桂林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于桂所作詩文著作也為后世研究了解桂地提供重要幫助。
二、范成大于桂題刻心態(tài)
范成大于桂期間,正是此地石刻發(fā)展的興盛時期。桂林優(yōu)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眾多文人雅客到此一游,且用題名、題記或題詩的獨特方式來表達對此地的喜愛之情,故有當今所流傳下來的眾多文人題刻。
在歷史上,大多數(shù)的官員尚文,多重身份于一身。如范成大概是朝廷官員,也是文學家。在宋代的大背景下,重視文人。在宋代強大的官員隊伍中,大都是由文人組成。文人在此被格外重視。但在此狀況之下,競爭極大,弱者無奈流落偏遠地區(qū),遠離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不同的人到桂有不同的心態(tài)。文人的題刻心態(tài)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其一,詩人記錄當下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與客觀事物無關;其二,詩人到此游覽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而觸景生情,記錄自己對所見所聞的感觸,借景抒情;三是旅桂者借他人詩詞歌賦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每位至此地之人心態(tài)不同,狀態(tài)不同,題刻不同。
三、范成大于桂題刻
范成大宦游桂林,先后在七星巖、屏風巖、中隱山、龍隱巖等地題刻留痕。做官期間,正是其書法創(chuàng)作的活躍期,書風端莊典雅,縝密謹嚴。其中代表性題刻《范成大復水月洞銘并序》于象鼻山水月洞崖內(nèi):“水月洞剜漓山之麓,梁空踞江,春水時至,湍流貫之。石門正圓,如滿月涌,光景穿漢,望之皎然,名賓其實舊矣。近歲或以一時燕私,更其號“朝陽”,邦人弗從。且隱山東洞既曰朝陽矣,不應相重?!?/p>
此件作品點畫圓勁,結構方整,帶有較強的顏真卿的書法特征。其另一件留存作品《范成大壺天觀銘并序》,是范成大游屏風山時有感而題?!豆鸷S莺庵尽芬粌灾杏杏洠骸胺惭ǘ唇杂陌当曝?,秉燭而游。唯屏風巖高廣壁立,如康莊大廈,延納暉景,內(nèi)外昭徹。石湖居士命之曰“空明之洞?!薄邮吭唬骸笆浪邢啵缈崭∪A,心目顛倒,細差別。故善巧者,能于寶珠,及以芥子,乃至毫端,出現(xiàn)塵殺彼觀瞻者,不覺不知,況一壺哉!”客悟且笑,曰:“然則游戲神通邪!”居士亦笑,而為之銘:心塵目華,三昧現(xiàn)前。我提一壺,維上下。此三昧門,溥施游者?!?/p>
此外,其刻于七星巖口東側西向的《范成大碧虛銘》,與前兩件作品風格類似,皆為真書,都未脫去顏真卿的影子?!侗烫撱懀~)》記:“唐鄭冠卿遇日華、月華君于棲霞之洞,與之笛,不能成聲,傾壺酒飲之,虞得滴瀝;獨記其贈詩二篇。出門見二樵者,問曰:“洞中樂乎?”畦步亦失所在。吳人范成大小筑其處,以識幽討。按詩卒章云:“不緣過去行方便,那得今朝會碧虛”。”
此作品在用筆上,點畫圓厚有張力,少曲線,多直線,用筆果斷肯定;在結體上,以方正為主,收放自然;在章法上,橫成行,縱成列,整體秩序感較強。對比變化豐富但不躁動,和諧統(tǒng)一。任何一種藝術風格的產(chǎn)生都源于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在各種客觀因素影響之下建立自己的藝術觀,在自然書寫過程中,借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范成大另一件存世作品《鹿鳴燕詩并記》摹刻于伏波山還珠洞北壁東南向。以此形式激發(fā)桂林學子發(fā)奮圖強。因其書寫環(huán)境不同,故其風格特征有所不同。史料記:“淳熙元年秋九月,桂林鹿鳴燕,太守范成大賦詩以勸駕維南吾國最多儒,聳觀招招赴隴書。竹實秋風辭穴鳳,桃花 春浪脫淵魚。月宮移種新栽桂,江水朝宗舊鑿渠。況有龍頭坊井在,明年應表第三閭?!?/p>
較前三件作品,產(chǎn)生較強的對比變化。此件更加靈動多變,特點為:第一,點畫靈動自如,用筆多變;第二,結構緊密,但又充滿意趣;第三,章法變化豐富但整體和諧統(tǒng)一,排列有序,從章法中可見其瀟灑自在之氣。在書寫中能表達自己的書寫感受與藝術風格,展示其獨特的文化修養(yǎng)。
在后世的發(fā)展過程中,部分題刻殘破流失。尚存幾件基本完好。其作品楷書常帶行書筆意,表現(xiàn)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在《桂海虞衡志》記:“今朝真做游仙夢,不似騷人賦子虛”,可見其將廣西自然景觀與個人藝術思想相融合,為其后藝術道路做重要的鋪墊。
參考文獻:
[1][宋]范成大.齊治平.桂海虞衡志校補[M].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
[2]于北山.范成大年譜[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周去非,楊武泉.[M].嶺外代答校注.中華書局,2006.
[4]陳振濂.書學美學說[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5]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桂林市文物局,林京海.桂林文博研究文集[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邊恩慈(1994.9-),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廣西藝術學院書法與篆刻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