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杰 孫丹丹
摘 要:課程思政為新時代高?!芭囵B(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指明了改革發(fā)展之路,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chuàng)新之舉。課程思政范疇的厘清界定有助于高校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實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價值意蘊;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0-0106-03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習總書記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即以間接隱性教育的方法,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思政課程以外的其他課程等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有機結合,使其他課程等成為既有知識傳授,又實現(xiàn)思想引領的教育形式。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有益補充,突破了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狹隘觀念,擴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為新時代高?!芭囵B(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指明了改革發(fā)展之路。
一、課程思政理念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三因”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指導實踐的的探索成果。在“三因”科學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下,課程思政應運而生。
(一)課程思政因事而化,為破解“三全育人”難題提供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比喻為處于“孤島”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專業(yè)課教師重知識傳授輕思想價值引領,大學生思政工作被視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的工作責任,其他教師提升育德意識和能力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xiàn)個別教師政治底線模糊,課堂講授無紀律,公開詆毀黨和政府、傳教等行為。歸根到底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沒有形成。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強調“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無論是思政課、專業(yè)課,還是通識課,最終都是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從教育的本質和終極目標上課程思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3]。
(二)課程思政因時而進,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要同我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 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本唧w而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四個服務”,“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課程思政順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深入探索各類課程中思政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思政教育的效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廣大青年學生,是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時代要求。
(三)課程思政因勢而新,為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構建新格局
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形勢下,高校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前沿陣地的地位更加突出,課程則成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要載體[4]。課程思政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基礎,蘊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認同,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才能使學生在情感選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上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各門課程都蘊含著人類對自然、人類對社會和對自身思維規(guī)律的探尋和思索,各門課程所傳遞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教育對象在多元化和網絡化信息背景下,正確吸納、選擇紛繁的意識形態(tài)多元信息,有益于形成穩(wěn)定的主流意識觀念體系。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才培養(yǎng)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5]。課程思政作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為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構建了新的格局。
二、課程思政概念的厘清界定
(一)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的有益補充,但不是課程泛思政化
進入新時代的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仍然是不可動搖的。思政課程由于課時、課程內容、教學形式的限制,不可能獨立完成高?!傲⒌聵淙恕钡母救蝿?。課程思政就是打破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界限,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隱形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專業(yè)課程講授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目標[6],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思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新時代高校必須要形成以“育人”為核心、思政課程為主渠道,以不同程度滲透思政教育內容的專業(yè)課、基礎課、通識課為補充,構架起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協(xié)同育人同心圓,才能形成協(xié)同育人的合力。
但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課程思政是讓專業(yè)課、基礎課、通識課更有“思政味”,但不是“思政化”。課程思政不是面面俱到地把思政教育貫徹課程始終,不是生搬硬套思政理論,而是畫龍點睛般地發(fā)掘課程中關于政治、倫理、道德、理想、真理等問題,是通過以更加生動、活潑、易接受性的方式,培育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是非辨別能力、美丑鑒賞能力,培養(yǎng)責任擔當意識、家國情懷。
(二)課程思政是學科德育的有效延伸,但不僅僅局限于德育
學科德育的概念起源于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學科德育一般指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進行全面的關注和引導。課程思政則是貫徹落實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而探索出的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基礎教育里,“學科”的概念則比較窄化,實際上指具體的科目,在高等教育里,“課程”的概念實際上指的是具體的學習內容的系統(tǒng)安排,二者在范圍上是具有一致性。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身心水平,學科德育更多指向基本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更指向個體性的道德培養(yǎng);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生活閱歷、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發(fā)展道路等已經有一定的了解,這個階段開展指向性則是更為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德育和課程思政具有整體銜接、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聯(lián)系。
相對于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更注重“為誰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的人才為誰服務”的問題。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堅強保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的政治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中小學的道德品質教育,為階級服務的政治屬性更為突出。因此,課程思政中在學科德育的基礎上,更要強化與黨中央、與國家保持一致的政治站位意識。
(三)課程思政是協(xié)同育人的落實途徑,但不能雷同一律
協(xié)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坝恕笔歉咝A⒌聵淙说暮诵囊?,協(xié)同是手段、方法?!皡f(xié)”指的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同”指的是同向同行、步調一致。課程思政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對協(xié)同育人理念的探索與實踐。通過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教學資源,調動教育主體之間的相互補充、合作互助,保持在政治方向、育人目的、道路認同上的一致性,各科之間能夠相互“搭臺”,而不“拆臺”。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但是改革不是整齊劃一、不能矯枉過正。課程思政要根據不同的課程,滲透不同的價值理念。例如,自然科學課程要注重人文素養(yǎng)、倫理道德的均衡發(fā)展,師范專業(yè)課程更側重師德教育,技術類課程要突創(chuàng)新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要求。
三、課程思政思路的落實途徑
(一)以學校黨委為統(tǒng)領,統(tǒng)一思想,推進課程思政整體設計
課程思政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決定的,高校黨委要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責任,發(fā)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統(tǒng)一協(xié)同育人思想,激發(fā)各部門、各教育主體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課程思政整體設計。第一,學校黨委強化頂層設計。成立包括加強黨委委員、教務處、人事處、教學督導中心、教師發(fā)展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學工部等多部門的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小組,對課程思政建設進行領導和指導,為課程思政的實施制定任務書、繪制路徑圖、規(guī)劃時間表,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基層黨組織的落實責任。課程思政建設的落腳點最終是在二級學院,各二級學院基層黨組織要強化責任意識,把課程思政建設納入黨政聯(lián)席會研究重要議程,納入學院教學工作計劃。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在教師中的宣傳和組織。第三,發(fā)揮黨員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把課程思政建設納入黨支部學習計劃,黨員教師帶頭要做到在黨為黨、在黨言黨,旗幟鮮明地表明政治立場,旗幟鮮明地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四,加強課程思政制度建設,學校黨委組織修訂相關管理文件,在制度上明確實支持、宣傳、實施、考核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要求。教務處、人事處、各二級學院要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教學單位和教師個人績效考核范圍,把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基層黨組織考核范圍[7]。
(二)以教學改革為抓手,轉變觀念,探索課程思政特色建設
第一,結合當前社會問題和社會現(xiàn)狀,鼓勵“一學院一特色”。在制定學生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時要體現(xiàn)價值引領的特色之處;在建設精品課程、重點課程的遴選立項時要設立“育德功能”特色指標;在教學評價標準中,要體現(xiàn)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效果。第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專業(yè)教師的溝通,建立思政課教師與專業(yè)結隊指導制度。鼓勵教師打破思政學科和專業(yè)學科的界限,開展集體備課,共同挖掘“一專業(yè)一特色”的思政資源。第三,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在涉及各類評優(yōu)評先表彰和教師職務(職稱)晉升中,要明確對課程思政的考核項目。大力表彰課程思政的先進典型,激發(fā)廣大教師向先進典型看齊。第四,開展課程思政相關培訓。通過把課程思政學習納入各類教師培訓、進修項目中和教師黨支部“三會一課”學習內容等,引導教師真學真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保證教師具備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
(三)以社會實踐為平臺,拓寬思路,營造課程思政濃郁氛圍
第一,創(chuàng)建與課程思政教學目的相互呼應的校園文化。充分發(fā)掘校風校訓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大力弘揚校風校訓精神、傳承學校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利用特殊意義的節(jié)日和時間節(jié)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實踐活動。第二,強化與課程思政教育形式相互補充的網絡虛擬課堂。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學校公眾號、班級群、網絡學習平臺等互動交流形式,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明辨是非,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網絡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第三,完善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相互促進的實踐教學。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科競賽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打造校企合作平臺,讓學生在企業(yè)的大課堂學到實踐技能,領悟到嚴謹工作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8.
[2]? 顧海良.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體現(xiàn)的理論品格和思想方法[N].北京日報,2017-09-25.
[3]?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
[4]? 史巍.論以“課程思政”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的關鍵點位及有效落[J].學術論壇,2018,(10).
[5]? 張鯤.高校“課程思政”的時代命題與建設路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6]?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
[7]? 孫杰,常靜.高校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現(xiàn)實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