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翠 吳自宇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建議對策
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現狀
一方面,消費者面對互聯網金融這種新型理財方式,在投入資金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不了解市場行情,只聽從金融產品推銷人員的推薦或者盲目跟風市場動態(tài),使得資金的安全性沒有了保障。于是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不僅沒有獲得收益,連本金也損失嚴重。
另一方面,金融消費者在日常購物中遭遇欺詐的情況屢見不鮮,各種詐騙短信、電話、網絡鏈接都是針對安全意識薄弱、金融知識匱乏的消費者設計出來的,直接威脅到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
(一)隱私泄露問題嚴重
隱私泄露是金融消費市場最為常見的問題。互聯網金融環(huán)境下,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必須提供最為私密的個人信息,這相當于把自己完全曝光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而一些投資平臺經常違反交易規(guī)則將收集到的消費者信息非法出賣他人,給消費者權益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二)自主選擇權受損
金融消費者之所以進行金融產品交易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每個消費者在選擇金融產品時都有自身喜好和實際情況的考量,而一旦這種自主選擇權收到侵害,往往讓最終結果偏離了消費者最初的消費期待。盡管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金融消費者的自主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強迫交易”的現象,比如辦理房貸車貸時即使不需要辦理信用卡仍然被要求強制辦理;金融消費的垃圾短信層出不窮;銀行利用自己壟斷地位強迫某些單位及其員工辦理自己的銀行卡等。
(三)法律適用存在障礙
第一,我國目前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保險法》,但這兩部法律對于金融消費而言要么沒有針對性要么缺乏具體措施,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強。
第二,我國監(jiān)管機構長期干預金融市場導致行業(yè)協會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行業(yè)自治程度差,作用很小形同虛設。于是當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發(fā)生糾紛時經常得不到解決,這種情況不利于金融市場的長期發(fā)展。
第三,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國消費者權益工作起步比較晚,對金融于消費者普法活動投入不足,導致大多數金融消費者面對瞬息萬變的金融消費市場,對金融產品及其服務質量沒有辨別能力,自我保護和風險防范意識也有所欠缺,所以往往成為不法分子實施犯罪的對象,造成巨額損失。
(四)消費者維權困難
一方面由于沒有專門的金融監(jiān)管機構,所以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通常只能向“一行三會”求助,但是這些機構現實中要么相互推托要么要求消費者求助其他機構。另一方面消費者維權舉證困難。因為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證據難以調查和保存,而且控制權往往在投資平臺那邊,所以取證困難,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只能自認倒霉。
三、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對策
(一)加強消費者金融知識教育
擁有金融消費知識和技巧雖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金融交易過程中有助于消費者掌握一定的主動權。我國目前金融市場上雖然不缺乏優(yōu)秀的金融從業(yè)者和高級金融知識分子,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也具備一些金融知識,但是廣大農民群體、老年人群體卻金融知識匱乏,在金融消費中處于被動地位。所以為了適應不斷革新的金融產品市場,應該通過金融教育普及金融知識,提高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辨別能力和風險方法意識、維權意識。
(二)落實金融投資平臺保密義務
互聯網金融交易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應受到足夠重視,加強對消費者的隱私保護。一方面對于金融投資平臺應該向當地公安部門備案,只有在獲得公安部門批準的信息安全等級合格證書才能進行互聯網交易。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明確金融服務者在從業(yè)過程中對消費者信息的保密義務范圍。同時如果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如果發(fā)現個人信息被非法泄露,應有無條件撤銷交易的權利,并可以追究相關刑事責任。
(三)拓展私力救濟渠道
私力救濟可以稱得上是消費者權利保護最強的動力,同時也可以防止公權力過度擴張或者不作為。消費者自身無疑是權利受到侵害時最有效的維護者,這時如果公權力執(zhí)法不便或者成本過高,私力救濟就成了最有效的途徑,所以要加快設計合理有效的私力救濟制度,拓寬私力救濟渠道,切實提升消費者私力救濟的實際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