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在我國進行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文化館建設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館服務需要對群眾的文化活動進行引導,旨在做到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進而加快全民藝術普及的進程。而現在又處于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因此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文化館服務也要與時俱進,合理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出更符合群眾文化需求的服務體系,以方便推動地區(qū)文化事業(yè)的建設。
關鍵詞: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構想
一、引言
現代社會已經完全被信息化、網絡化,各行各業(yè)都在根據數字信息技術對自身的工作模式進行調整,而作為社會公共文化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也需要緊跟時代的腳步,進行線上數字化的管理,研制出地對提升文化服務有幫助的辦公系統(tǒng),為文化館的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二、新時期文化館數字的必要性
(一)群眾需求
現階段大部分的文化館在進行服務時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模式,用到的服務設施、手段都十分單一,一直以來都將自身束縛獨立又狹小的落后系統(tǒng)中,但是如今的社會信息技術在持續(xù)發(fā)展,大部分的企業(yè)、機構也都在運用相應的技術軟件,例如微信公眾平臺、網站對外宣傳等,這樣的傳播形式讓信息流通得更快,也能有效擴大傳播范圍。群眾已經習慣了類似的信息生活,他們將數字信息傳播看做了現代社會企業(yè)的必然發(fā)展手段,也很好地接受了這一傳播方式,由此就可看出新時代下文化館的服務遠遠沒有滿足群眾的需求,文化服務的服務手段與供給模式的不完善之處也逐漸凸顯出來。
(二)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優(yōu)勢
文化館建設數字化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完善性的,它依托于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來給群眾提供各類的文化服務,在相對成熟的數字技術支持之下,能夠實現群眾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生產以及文化藝術活動展開,在擁有群眾問題團隊支持的情況下,能夠直觀地將藝術成果呈現在大眾面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傳承與應用,更是能夠用其本身的文化建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群眾能夠參與到品牌創(chuàng)造的過程之中,區(qū)域文化可以通過線下完美地展示出來,最后還可以打造出線上的網絡課堂,對藝術進行加工普及,除此之外數字換建設能夠有效地改變文化館工作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將工作方式進行具體完善,給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質的服務。
三、新時期文化館數字化的建設構想
(一)整合資源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的信息技術也處在快速發(fā)展階段,于是就衍生出“大數據時代”的現象,文化館想要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也需要借助大數據的力量,有了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持,才能對一些原始數據進行收集整合,進而對其發(fā)展前景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開發(fā)出能發(fā)揮出最大功效的信息應用技術,并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數據綜合分析體系,充分發(fā)揮出數字化建設對文化館發(fā)展中的全部作用。在明確發(fā)展前景并制定出相應措施的情況下,再在工作中具體實施,先對原有的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實現區(qū)域內的覆蓋,加大文化館在民眾中的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民眾提供最真實的服務。隨后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與其他不同種類的文化資源進行結合,打造出一個多元化的大數據網絡平臺,將民眾的需求放在首位,再次對所產生的資源進行整合分析,旨在為民眾提供更開放、更自由的服務。具體可以進行以下操作:將地方文化館數字化建設與國家的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進行資源對接,獲取更多有利于發(fā)展的文化信息,同時也能做好最基礎的用戶服務。
(二)完善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功能
新時期人們在物質與精神生活上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大家對于文化館服務也要求其具有豐富性且一定要多元化,但是按照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來展開工作,會對人們的選擇權產生局限作用,因此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讓用戶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興趣愛好來對瀏覽的信息進行自主選擇,這樣才能夠提升用戶對文化館服務的滿意度,訪問量也會隨之增加。在豐富了內涵之后就要對其服務質量進行嚴格把關,首先要針對各種不同的領域增添文化館的文化產品,保證每個來自不同地區(qū)、有不同文化習慣用戶都能購買到自己需要的文化產品,其次就需要提升的系統(tǒng)服務的效率,對網頁的檢索功能進行完善,給用戶提供最便捷的搜索渠道,保證大家能夠輕松地通過檢索功能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最高速地滿足各類用戶的文化需求。除此之外,還要利用原有的硬件以及軟件設施,創(chuàng)建出一個具有一體功能的數字信息平臺,為用戶提供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創(chuàng)建需要強大的技術、人員以及資金支持,想要在物質方面擁有保障,需要當地的政府有關部門支持,才能掃清阻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所有障礙,最終為民眾提供優(yōu)質服務,能夠享受到的數字化服務帶來的便捷。
(三)推廣線上、線下體驗活動
隨著多媒體數據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都更喜歡用線上與線下的文結合的模式參與活動,數字信息化已經逐漸成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文化館的管理者需要掌握這一重要動向,并且以此為方向制定文化館的建設和發(fā)展方向,讓用戶能夠在網絡上通過搜索就可以了解自己目前所需的文化知識資源,只有用戶能夠主動邁出第一步,相關工作人員才能據此來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對文化的需求,像這樣進行了線上溝通之后,再對用戶提供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最后通過線下的方式來將所需物品置入文化館內,方便用戶進行觀賞研究。這樣的方式能夠為用戶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提高文化館工作的實際效用。將文化實體與展館環(huán)境、動態(tài)信息全都移動到互聯網平臺上,為用戶打造出一個更符合現代社會發(fā)展軌跡的新型的互聯網瀏覽模式,提供更加具有開放性與公益性的文化相關服務,讓用戶有置身其中的體驗感。
(四)建設專業(yè)數字化專業(yè)人才
不管是什么領域,想要擁有光明的發(fā)展前景,就必須要有大量的相關技術專業(yè)人才,因此在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專業(yè)人才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只有在專業(yè)人才團隊的帶領下,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的數字信息化水平才能夠有所提高,才能維持服務團隊在民眾面前專業(yè)、自信的形象,讓民眾產生信任感,在信任之下才能夠建成良好的服務關系。除了需要專業(yè)的數字信息人才之外還要邀請一些能夠掌握較高服務能力的文化服務人員,讓他們對觀內從業(yè)人士進行培訓,用專業(yè)的培訓來豐富相關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參觀其他地區(qū)成功使用數字化服務的文化館,開闊視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改正,培養(yǎng)出優(yōu)良的服務態(tài)度。后續(xù)建立用戶評價系統(tǒng),收集每一位參觀者對文化館提出的意見,再將意見進行統(tǒng)一,讓有關人員及時對自己的服務方式進行修改,文化館內部人員也要相互監(jiān)督,呈現出一種良性的合作與競爭并存的關系,讓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指正他人的同時也能得到自我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引導下,數字化建設已經成了全國各地文化館的必要發(fā)展趨勢,想要為廣大用戶提供最優(yōu)質的服務以及文化資源,能夠用最快捷、最簡便的方式提供國民的綜合素質,因此文化館需要從資源整合、完善服務功能、線上線下推廣以及培養(yǎng)人才四個方出發(fā)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數字化建設,但是也不難看出該建設過程的復雜性,因此需要在政府和群眾等多方面的支持下,努力開展建設工作,以滿足社會群眾對文化館的基本需求。
參考文獻:
[1]路一平.多GIS多POI系統(tǒng)設計[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6(1):96-99.
[2]劉子驥,宋陽.基于圖書檔案數字化融合的知識服務研究[J].科技資訊,2016(2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