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進一步深化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改革,切實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質量,結合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科建設的要求,引領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引導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師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合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投入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實踐,加強教學互動,實現課堂教學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相關精神理念。就如何進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課堂教學改革,結合本人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經驗進行了課堂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本文從《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的理論依據進行分析,對《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實施過程提出了對應建議,提高了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效果。
【關鍵詞】 高校音樂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民族民間音樂;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尹愛青教授在《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中講到“學校音樂教育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學校教育所實施的以音樂為媒介的教育活動。學校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1]。這是強調學校課堂音樂學習離不開音樂語匯的積累,音樂文化的選擇以及音樂情感的表達。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大民族音樂語言的分析講解是提高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興趣的有效途徑。本文試圖通過對《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理論依據、實施過程、效果和成果進行梳理分析,最終達到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
一、《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理論依據
(一)《民族民間音樂》理論教學同實踐教學相結合
高校音樂學科關于音樂理論研究方法中提到:首先要根植于音樂這門藝術類別自身特殊的形式規(guī)律與藝術活動實踐(尤其是該學科中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等子學科)。在歷史上中西方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已經形成了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技術完整的理論體系。這是《民族民間音樂》課程開展研究的理論基礎。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主要是學習和分析民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和音樂作品。該課程不是音樂教育專業(yè)純音樂理論課。音樂專業(yè)的純理論課研究層面有較多來自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理論和交叉學科。所以說我們要遵循音樂學科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藝術規(guī)律和理論體系,提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要理論教學同實踐教學相結合,而不是進行純音樂理論研究。
(二)《民族民間音樂》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主動性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具有全面的認識,培養(yǎng)熱愛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和提高學生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力,熟悉掌握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繼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傳承至關重要。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不僅僅是民族的衣食住行、生產方式、行為規(guī)范、宗教習俗等等,它傳承的更是一種民族的認同、民族的意識、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自信”[2]。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就是理解我國的音樂語言,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中,該課程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在一些綜合類高校所辦的音樂教育專業(yè)中更不被重視,只是當成一般的欣賞課來對待。教師上課就是利用多媒體給同學們欣賞一些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作品,學生只能是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有個粗淺的了解。教師課堂教學缺少理論講解和示范教學,課堂教學沒有互動,使這門課程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從這個目的出發(fā),應該突出《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深入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特點,熟悉掌握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
二、《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實施過程
(一)分析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特點及其表現手法
深入淺出的講解《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的基本知識點,梳理課程體系找準其發(fā)展規(guī)律和創(chuàng)作特點,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創(chuàng)作特點和表現手法。
1.音樂作品的旋律是表現音樂情感、塑造音樂形象的重要手法
如陜北民歌《蘭花花》在旋律的表現手法上有連續(xù)三次的四度大跳和節(jié)奏的伸長,這樣的旋律進行使作品在表現力方面形成了旋律起伏大、音樂情感自由豪邁、演唱風格高亢奔放的藝術特點,塑造了蘭花花追求愛情自由、反抗封建壓迫的人物形象。
2.分析音樂作品體裁結構的變化和發(fā)展
如東北民歌《搖籃曲》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音樂作品,音樂結構嚴謹,節(jié)奏規(guī)范,具有起承轉合的特點。塑造了母親呵護孩子入睡時的詩意境界,音樂柔美抒情,抒發(fā)了母親的屢屢深情,寄托了長輩對孩子們的無限希望,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
3.分析詞曲的關系問題和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內在聯系
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中都具有地方性音樂語言色彩,是本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生活、發(fā)展、積累形成的一種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命。這些音樂文化上的差異就是由作品的詞曲和內容與形式的表現方式決定的。
(二)改編、創(chuàng)作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加深理解作品藝術風格和藝術表現力
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風格,教師應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上運用示范教學手段,對作品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唱和示范講解,讓學生進行必要的學唱和表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通過指導學生改編、創(chuàng)作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積累舞臺表演的經驗,加深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表現力。在具體實踐創(chuàng)作中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精髓,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舞臺表演方面的人才,為在以后的教學、比賽、演出中得到幫助。
三、《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效果與成果
通過《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繼承和創(chuàng)新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一)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主體性教育”“素質教育”等新的科學的教育理論都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fā)、講解、點撥等教育環(huán)節(jié),無論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與運用,人類已有的知識才能內化為他們自己的東西[3]。
《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模式就是突出了學生“主體性”這一教育理念,“主體性”教育就是通過激發(fā)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參與自身發(fā)展過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力量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與世界和諧相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能夠主動地、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選擇編創(chuàng)民族民間音樂作品,調動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提高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教師講解民族民間音樂的基本理論知識是為了構建本科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招教考試、研究生考試中得到幫助。通過教師的示范、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表現民族民間音樂的途徑和方法,為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他們的專業(yè)自信心和專業(yè)能力。高校本科音樂教育專業(yè)主要是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的,開設民族民間音樂也是希望學生畢業(yè)后把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笆澜缛笠魳方虒W法有一個共通的思想,就是把傳統的民歌、民謠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在我國也有學校音樂教育中成功運用民族音樂進行的教學案例。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白沙完小學位于馳名中外的白沙壁畫旁,始建于雍正二年,是麗江建校歷史最長的一所學校。白沙完小充分利用白沙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積極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經過多年的努力成為云南省開展中小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創(chuàng)辦了白沙細樂示范班、課間民族打跳,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教研組、興趣小組,確立了包括白沙細樂傳承、東巴象形文字傳承和打跳為主的民族舞的專項研究課題。白沙完小項目點側重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納入正軌教育辦學體系,并建立了長期的運作機制。
(三)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意義重大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和條件下,西方文化逐漸在我國形成了主導地位,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中,西方音樂理論一統天下。像《和聲學》《復調》《曲式與作品分析》《基本樂理》等課程都是運用西方傳統音樂理論體系進行教學和研究,長此下去學生的音樂思維和藝術理念包括意識形態(tài)都會受到影響。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多的接受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形態(tài),學生編創(chuàng)的民族民間音樂節(jié)目也加深了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認同感。事實證明,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加深了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理解,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對發(fā)揚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意義重大。
“音樂類課程設置與其他人文領域內課程設置的顯著不同在于,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在安排民族音樂教育類課程之中,絕不可忽視這一重要特點,要力爭讓每位學生親身感受到教材中所涉及的所有民族音樂曲目。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最好設置一些兼具視、聽雙重效果的課程,幫助學生形成和強化對于我國優(yōu)秀民族音樂曲目的鮮活印象與感受,以便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體會”?!睹褡迕耖g音樂》課堂教學就是立足民族民間音樂自身的教學體系,運用課堂作為載體,進行以實踐教學為主導的互動式教學和綜合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的全方位教育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的專業(yè)理論知識結合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藝術素養(yǎng)、人文修養(yǎng)和社會閱歷,創(chuàng)作出具有嚴謹藝術形式和嚴肅思想內容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提高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潛力。
參考文獻
[1]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韓彥婷,尹愛青.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241-246.
[3]理智.論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與必要性[J].當代教育論壇,2004(4):55-56.
作者簡介:許濤(1977—),男,遼寧營口人,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