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霞
摘 要:筆者以《小石潭記》為例,做了“記”類古文教學的幾點嘗試。通過各種課中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感知大意,在詩情畫意的表達中激發(fā)古文學習的興趣,在搜集相關信息的過程中感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誦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興趣; 參與;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7-090-001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作者或即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我們初中階段就遇到了多篇這樣的文章:寫景狀物如《小石潭記》《核舟記》,敘事如《桃花源記》,將寫景狀物與議論抒情結合起來就像《岳陽樓記》等。
下面我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為例,淺談“記”類古文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嘗試,試圖摒棄傳統(tǒng)教學對古文的碎片化解讀,嘗試多維度地對文本進行整體性把握。以前,教師逐字逐句地解釋分析,教師說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懨懨欲睡,教師辛苦學生收獲了了,學生對古文的興趣也漸漸喪失殆盡。我們教師何不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能識文斷句,理解文意;在娓娓的敘述故事描繪美景中,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在搜集資料、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作者的生平,感悟作者情感,從而有意識地著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過程中得到訓練及提高,我們何愁學生們不喜歡古文?何必害怕古文量的增加?
一、能識文會斷句,在誦讀中感知大意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的實施建議中寫道: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古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同樣不可忽視。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面對有時代感的古文,應讓學生多加誦讀,并以多樣的形式進行。
在教授《小石潭記》時,我進行了嘗試。先讓學生自由讀,接下來教師范讀,學生跟讀,然后學生齊讀,最后女生男生交叉讀。在反復誦讀后,我吃驚的發(fā)現,在疏通字詞的過程中,學生大多能說出文章字詞句的意思,就算有時被難倒,他們會根據前后文意思進行猜測,與答案也八九不離十。事實告訴我們,反復誦讀,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文意,了解文章的大意。這樣教師也在無形中解放了自己,無須像個機械的翻譯機那樣喋喋不休。課堂上的學生充分被調動起來了,參與度極高,教師在課堂上更像個引領者,適時的點撥即可,講解的很輕松,學生學得很愉快。
二、敘故事繪美景,在表達中激發(fā)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p>
在教授“記”類古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這類文章無非是記事記物或寫景記人?!缎∈队洝酚洈⒘俗髡哂瓮娴恼麄€過程,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登泰山記》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看日出的經過;《岳陽樓記》則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在教授此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給小石潭寫一段導游詞,來介紹小石潭,寫出小石潭的特色。如旅客朋友們,我們現在身處永州小石潭。
在這里,唐代詩人柳宗元曾經留下足跡,并寫了一篇佳作——《小石潭記》。
讓我們凝神細聽,耳畔是否傳來如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huán)發(fā)出的聲響,清脆悅耳……
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努力用最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理解的心目中的小石潭美景。寫好之后,進行分享,同學們興致盎然,課堂氣氛時而在唰唰的寫作聲中緊張而凝重,時而在用心交流時熱鬧而活躍。
在寫導游詞的過程中,學生們敘寫了柳宗元的故事,描繪了小石潭的美景,通過對課文另一角度的獨特解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鍛煉了學生出口表達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了閱讀的質量。古文不再是枯燥的機械識記,也可以在多種活動中進行,學生對古文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在活動之中潛移默化地被激發(fā)了出來。
三、知經歷明背景,在搜集中感悟情感
在2019年蘇州市《初中畢業(yè)暨升學考試說明》中對于古代詩文閱讀的要求,不僅能夠基本讀懂,還要歸納內容要點,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正因為古文對于我們有距離感、時代感,所以我們常有“知人論世”之說。的確,對于作者經歷的了解會更有助于讀者對于其作品的解讀,對其情感的把握。但如何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直接告訴他們,還是讓他們自己去搜集探索?在信息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時常會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查閱相關的背景故事,這樣學生印象會更深刻些,也時常會有意外之喜。
有了一定的相關知識,了解了作者的人生閱歷,再去解讀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試想,如果你不知道柳宗元的經歷,如何理解他明明聽到水聲“心樂之”,見到游魚,覺得魚兒“似與游者相逗樂”,突然間就覺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正因為柳宗元因改革而被貶永州,整日郁郁寡歡,于是只能寄情于山水,凄清傷感是主調,見到美景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周圍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自然又憂傷起來了。在這里,樂只是憂的另一種表現。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說過: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其你輕而易舉的給予,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尋找答案,那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得到答案的幸福感大大增強。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們體驗到的“權利感”,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記”類古文只是眾多古文中其中的一隅,筆者也僅以《小石潭記》為例探索了一些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嘗試。希望通過我們教師的努力,讓我們的學生愛上古文,愛上古文課,讓我們的經典再次煥發(fā)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