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序
摘要:隨著國際間的交流密切,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互動頻繁,推動了“漢語熱”的發(fā)展,國際漢語教學在我國的地位也逐漸受到重視。本文筆者在國際漢語教學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對國際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進行了比較研究。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學;外語教學;比較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一帶一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等一系列國家外交戰(zhàn)略的穩(wěn)步推進,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與日俱增。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以及世界人口總數(shù)最多的東方大國,中國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其他國家的公眾慕名而來,由此也掀起了一股國際漢語學習熱潮,一時間,漢語在世界上廣受推崇。
在國際漢語教學日益盛行的當下,關于國際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的比較研究,筆者認為,需要把握兩個主要維度。第一,對于其他國家的公民而言,學習漢語實際上就是在學習一門新的外語語言,因此,第一個要把握的維度就是國際漢語的外語屬性。第二,漢語與世界其他任何一門語言都不相同,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從拼音、字形、句子、段落、篇章到審美理念、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各具特色。因此,在研究國際漢語與外語教育的異同時,還要把握其自身的獨特性。
一、外語教學維度下國際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的比較研究
對于大多數(shù)外國人而言,對外漢語是其第二語言。不同于學習母語或者本國其他民族的語言,亦或是世界上漢語以外的其他語種,對于來自漢語非母語國家的外國人而言,學習漢語無論是在學習內容、學習目的、學習動機,還是文化背景上都大相徑庭。
1.學習內容上的差異
漢語是世界華人相互交流,彼此溝通的語言工具,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文字象征。學習漢語,既要學習其工具性、語言性的一面,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淺層次的要求。也要學習其人文性、藝術性、歷史性的一面,這是高層次的要求。就國際漢語教學內容中漢語工具性的一面來講,漢語拼音、字形、組詞、造句、成語、唐詩宋詞等都是基本的教學要求,要求外國學生能夠會讀、會寫、能夠理解并熟練應用。就國際漢語教學內容中人文歷史性一面來看,要求以漢語文本為載體,回歸文本的時代背景,以此為基礎鑒賞文本內涵,品讀其蘊含的歷史智慧。這對于外國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yǎng)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也是長期以來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難點。
2.學習目的上的差異
以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外國人,其學習漢語的目的與學習母語的目的大不相同。人們最初學習母語往往是生理本能需要,如想吃某個東西,想和人交流等就會逼迫自己發(fā)聲說話。再往后人們是為了口語交際、閱讀理解的需要而系統(tǒng)性地學習母語知識,其學習目的是綜合的、復雜多樣的。而國際漢語教學面向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成年的外國人。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千差萬別。有的是為了職業(yè)的需要,如需要到中國企業(yè)上班、做翻譯工作、做外交工作等;有的是為了學業(yè)需要,如到中國攻讀碩博士研究生、來中國做交換生等;也有的是為了到中國度假旅游等生活所需。受不同受教對象學習漢語的目的差異化的影響,致使國際漢語教學內容各有所側重,教學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但總體來說,針對性強、目的性強。
3.學習動力上的差異
對于絕大多數(shù)外國人而言,其漢語學習動力往往十分有限。一則,相對于母語,漢語對于外國人而言其應用范圍是有限的,使用的機會也相對較少,很多人不會苦攻漢語。二則,漢語相對于其本國語言而言,無論是語法結構、詞匯,還是文化內涵都更加復雜深奧,語言表達更加靈活多樣,閱讀文本更加艱深難懂,這讓大多數(shù)學生望而生畏,缺乏十足的漢語學習動力。
4.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以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文化背景差異為例。受社會形態(tài)、社會結構、生活水平、風俗習慣、主流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英美國家和中國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在中國,熟人之間的人際交往大都會問道以下問題,“晚飯吃了嗎?”、“你要去干什么???”、“你每個月工資多少錢???”。在歐美國家,你詢問一個當?shù)厝恕癏ave you eaten?”或者“What are you going to do?”、“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every month?”此類問題會招致對方的反感,會認為你很粗鄙,愛好刺探別人的隱私,素質低下。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國際漢語教學既要注重知識性、語言性的一面,也要注重文化差異的滲透,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用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漢語學習與其他外語學習或者母語學習的區(qū)別。
二、漢語獨特性維度下國際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的比較研究
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文字象征、符號象征,承載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漢語學習有其獨特的語言魅力。教師在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比較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其獨特性。例如,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不同的聲調表達語氣不同,意思也大不一樣。像“你是個學生?!焙汀澳闶莻€學生?”這兩句話,前者是陳述事實,后者則是向對方發(fā)起疑問。又如,很多語言在人稱、格和數(shù)的表達上有變化,而漢語除了人稱代詞有數(shù)的變化以外,其余均沒有上述變化。像英語語言中就特別強調動詞時態(tài)和動詞語態(tài)的變化,在漢語中不管是現(xiàn)在、過去還是將來,動詞均無需變化形式。就動詞語態(tài)來說,英語中的主動語態(tài)在漢語中是“把”字句,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在漢語中是“被”字句。諸如此類的語法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不勝枚舉,這些都是漢語獨特性的體現(xiàn)。
國際漢語教學研究要求教師立足于外語教學屬性和漢語自身獨特性兩個維度,在具體的執(zhí)教實踐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培養(yǎng)國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為推進中外間的友好合作交流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況野.全球化背景下的漢語國際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J].漢字文化,2019 (04).
[2]樸實.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策略[J].智庫時代,201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