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峰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63-01
高中政治課程是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政治課程同樣要遵循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宗旨:基于學生發(fā)展,關注學生發(fā)展,為了學生發(fā)展;尤其要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體驗,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最終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學科素養(yǎng),高中政治課尤其要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靶ⅰ笔侵腥A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對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新孝道教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崇尚孝道,踐行孝道,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集中體現;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論語》中,孔子把“仁”視為做人的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如果把道德比作一棵樹,那么孝就是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茁壯成材,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花果飄香。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孝敬父母的人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尊敬,歷史上的許多偉人都是大孝子。改革開放以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孝親敬老”列為家庭美德建設的首要內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學生守則》明確提出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具體要求。原民政副部長李寶庫呼吁,孝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但要進家庭,還要進入幼兒園、學校和社區(qū);要給孩子們講古今中外孝親敬老的故事;先講孝道后講智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課題組成員經過調查和研究認為: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是學校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教會中學生學會做人的主要抓手。
現實生活中,成年子女不孝敬父母、老人,甚至不愿意贍養(yǎng)父母,因為贍養(yǎng)問題與父母打官司的情形時有耳聞,這種狀況令人憂慮。而很多學生也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孝敬父母。很多學生覺得父母為他們付出是天經地義,從小到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乏感恩之心。調查發(fā)現,能夠記得父母生日的學生寥寥無幾,很多學生不知父母的年齡,幾乎沒有學生主動給父母過過生日,絕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近一半的學生惹父母生氣過,頂撞過父母,這些都是高中生孝道意識模糊甚至缺失的表現。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引導學生從愛自己的父母做起,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再將愛之感情延伸開來,形成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筆者也認為,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做人。因為一個人是否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這個人未來的人生價值及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一個人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則取決于教師和家長在關鍵時刻給了他怎樣的教育,使其形成了怎樣的品格。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要從最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起步,引導學生將“感恩父母”逐步轉化為“孝敬父母”,再提升為“尊敬父母”,并將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推廣到愛集體、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實現由基本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飛躍,這有助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首先要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高中生的人格和心理正處于發(fā)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是對其進行孝道教育的重要階段。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其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從內心感激父母、感謝父母,時時處處、無微不至地關心父母,能夠使他們萌發(fā)感恩之情,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提高覺悟,提升修養(yǎng)。
其次要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尊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父母應該有崇拜和敬愛之心。要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尊親教育:讓學生理解父母無私的愛,讓學生認識孝道,學習孝道;學會尊敬父母,并在生活中踐行孝道,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尊敬父母是多么容易,又是多么重要的舉動。通過尊敬父母,學會尊敬親人,延伸到尊敬長輩、尊敬他人。
再次,要在課內外重溫國學經典,學習國學精髓,提高國學素養(yǎng),真正理解新孝道對教學工作、對學生的重要指導意義。一般來說,“想把學生塑造成一種什么樣的人,自己就應當是這樣的人”。想讓學生學會盡孝,教師自己必須先盡孝,以真情實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深化學生的感悟。國學著作中有許多盡孝的故事,教師不但自己要閱讀國學經典,而且還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在《論語》《道德經》《周易》《增廣賢文》《二十四孝》等國學作品中,有許多關于孝道的內容,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