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義善 夏立群
[摘 要]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中存在著不平等、關系異化、關系緊張和冷漠的問題,這些問題受到社會、培養(yǎng)機構和個體三個方面因素影響,其中受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擴大、教育與學術的市場化和權威中心主義的影響較大。因此,高校需要在研究生選拔機制、導師的遴選與考核機制和培養(yǎng)機構學術理念方面加以完善、改進和反思,最終形成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平等化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師生關系;優(yōu)化建議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10-0027-03
一、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所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關系不平等
無論是從個體的自然權利還是社會權利來說,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都應是一種平等關系,但是在事實上,這種平等關系難以實現(xiàn),或者說很容易被遮蔽,從而出現(xiàn)屈從權威的從屬型師生關系、異化為利益驅(qū)使的雇傭型師生關系或者世俗化的家長型師生關系等。
首先,從知識獲取量、學術資源和學術地位上來說,導師相對處于優(yōu)勢地位。從知識角度來說,導師的話語權要高于研究生;從資源稀缺的角度來說,導師也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而且這種優(yōu)勢地位相較于本科階段的師生關系更明顯。在研究生階段,導師所擁有的學術性權威和資源遠遠多于研究生,使得后者在某種程度上只能依附于前者,自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無法得到保證,研究內(nèi)容往往只能服務于導師,導師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具有絕對的話語權,雙方學術地位也因此走向不平等并偏離學術自由與人格平等的界限[1]。拋開個體性研究成果的價值性問題,從單純的角色定位來講,導師與研究生從學術身份上來說,都是一個問題研究者,即使存在研究深度和廣度的差異,但其并不成為干涉學術自由與人格不平等的理由。此外,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話語權的不平等其實并不僅局限于研究生教育中的導師與學生,事實上,這種不平等只是目前學術界權威中心主義的一種自然延伸,只是基于學術資源不平等的一種微觀體現(xiàn)。
其次,從傳統(tǒng)師生關系來說,導師也相對處于較高地位。在傳統(tǒng)觀念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即師尊生卑,即使經(jīng)歷了一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洗禮,諸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提法時至今日也不罕見。這種傳統(tǒng)師生觀念往往產(chǎn)生出家長式的師生關系,導師全面掌管研究生的學習、學術方向,乃至超出這一范圍,進入到婚戀和就業(yè)等生活方面,從而導致師生關系由學術關系變成世俗化的家長式關系。
最后,研究生與導師間的師生關系也可能會出現(xiàn)另一種極端情形,即導師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這種情況,一般來說比較容易出現(xiàn)在研究生生源相對稀缺或者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較低的培養(yǎng)機構,由于自身發(fā)展和教育質(zhì)量提高的需求,將對研究生的要求轉(zhuǎn)移到導師的剛性考核中,其原因不外乎是研究生不是本單位的在崗職工,無法對其強制要求,而教師則屬于可以管制的對象,因此將對前者的要求轉(zhuǎn)嫁至后者。這使得許多導師為學生學業(yè)、畢業(yè)和就業(yè)費盡心思,而研究生則在這種氛圍中把學習任務歸屬于導師,事事依賴導師,在學術和生活中都缺乏與導師交流的主動性。
(二) 師生關系異化
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關系異化,在雇傭型的師生關系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導師與研究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共同完成科研工作并共同獲取成果的合作者,只是在合作過程中,由于導師往往是科研項目及經(jīng)費的提供者,合作成果最重的知識產(chǎn)權大多歸屬于前者,導致研究生產(chǎn)生一種自身是被導師所雇傭的感覺,因此,許多研究生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同時,許多導師也認為自己支出的經(jīng)費就是給研究生的工資,研究生獲得了這份工資,就應該付出相應的勞動。在某種意義上,很多導師理所當然地認為研究生是來為自己工作的。這是一個研究生和導師之間關于雇傭與被雇傭的惡性認知循環(huán),最終導致的是雙方對彼此的定位偏差。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往往被掩蓋或者被替換為雇傭關系,相應的,培養(yǎng)學生的導師被異化為雇主,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學生則被異化為雇員,雙方共同完成的教育實踐則變成了科研工作的附屬品或者副產(chǎn)品。此外,由于導師本身在研究生教育中未能體現(xiàn)出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或恪守教書育人的職責,近年來,師德敗壞丑聞也并不鮮見,這也間接導致社會層面上對于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導師的評價呈現(xiàn)走低趨勢。
(三) 師生間關系緊張和淡漠
師生間關系緊張和淡漠,是上述兩個方面進一步惡化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無論是師生關系的失衡還是異化,都會導致師生之間認可度的降低。首先,師生之間的認可度低會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進而產(chǎn)生人際關系上的冷漠。一方面,師生之間對于對方學術研究的能力、態(tài)度或方式的不認可,會導致對另一方形成消極性評價和負面性印象。另一方面,師生之間對于對方人際關系的處理不認可,則會導致彼此的關系冷漠。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不僅承擔著知識傳授,還應擔負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這就涉及要與學生及時溝通以形成相似的情感體驗[2]。無論是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采取撒手放養(yǎng)、家長式管束、雇主式支配還是權威式壓制,師生之間都很難形成有效交流,最終導致兩個極端表現(xiàn),即緊張或冷漠。當這種緊張或冷漠關系達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現(xiàn)極端事件,如2016年1月南京郵電大學的研究生校內(nèi)墜亡事件以及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學博士溺亡事件等,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影響。
二、影響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一) 研究生擴招的影響
研究生擴招的影響,一方面體現(xiàn)在師生比例上。隨著研究生的招生規(guī)模逐年增加,大多數(shù)高校中的師生比例也相應失衡,導師資源相對不足,一名導師指導多名研究生屬于普遍情況,導師限于精力,很難真正做到對每一名研究生進行因材施教,也很難對每一名學生的學業(yè)和生活進行細心的指導和關懷,這導致師生之間的交往中接觸面小、頻次少、深度淺,因而使雙方成為真正的朋友與合作者的機會降低。另一方面,其體現(xiàn)在研究生生源質(zhì)量相對降低上。在選擇攻讀碩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的學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是為了延遲就業(yè),或是得到更高的工作資格,因?qū)W術研究目的而選擇攻讀研究生的學生相對較少,即科研動機不純或動力較低,導致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學術培養(yǎng)或研究合作的不順暢,進而導致師生關系的惡化。此外,研究生的入學選拔主要以入學的書面考試來呈現(xiàn),而研究生導師的遴選同樣也主要是基于研究成果,所以,一般情況下,研究生與導師的個體化信息呈隱藏化狀態(tài),這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和導師在成為師生之前,都很難對彼此產(chǎn)生真正的了解,在彼此不滿且精力有限的情況下,雙方很難產(chǎn)生良好的化學反應。
(二)教育與學術市場化的影響
市場化對科學研究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在增加社會效益和生產(chǎn)效率的同時,對教育領域也具有消極影響,即以利益衡量公益。教育和學術的市場化,使得研究生教育也打上了功利烙印,“師生關系在市場交換原則的沖擊下,也逐漸變成了一種商品交換式的交往”[3]。首先,對學校等教育機構來說,為獲取更高的社會影響力和科研影響力,很多高?;蜓芯繖C構以職稱和收入等事關教師生存的關鍵問題為抓手,在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上進行剛性要求,迫使教師或研究人員乃至學生生產(chǎn)出署名本校的研究成果。其次,對導師一方來說,導師因職稱評審、經(jīng)濟收入乃至獲取學術頭銜等原因,將學術研究利益化,為獲得更多的學術成果,將最便利支配的研究生充當廉價的學術勞動力;同時,為獲取更多利益與資源,導師往往承擔許多的社會職務或行政職務,由于角色過多,導致工作內(nèi)容過多、過重,從而出現(xiàn)角色偏差或者角色沖突,根本無暇顧及研究生的教育,進而影響了學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最后,對研究生一方來說,受社會氣氛的影響,很難潛心從事產(chǎn)出較慢的研究工作,也很難堅持自身感興趣的科研方向,加上研究生資助體系本身的不完善,一些研究生因為經(jīng)濟壓力,往往屈從于導師所分配的研究任務,以獲取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在市場化整體科研氛圍中,高校與教師都無暇顧及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高校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失去了作為教育機構的本初目的,導師失去了作為教育實施者的角色定位,研究生則失去了自身的研究興趣。
(三) 權威中心主義的影響
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對去權威化的反思已經(jīng)是眾多學術研究者的日常辯題,但出于社會需要,學術機構往往又會主動人為的制造權威。權威化一方面是有益的,學術權威無疑意味著學術影響力,這既有利于學術機構的學術影響力提升,也有利于設計未來的學術藍圖。簡單地說,權威的形成意味著學術生產(chǎn)力和利益的形成。另一方面,權威化也會帶來許多問題,最突出的問題便在于權威化所帶來的不平等問題,即學術資源、學術機會、學術話語權的失衡,學術權威若是經(jīng)由學術活動自然形成,這些問題尚不突出,但其一旦經(jīng)由人為制造形成,學術研究就會極易流于形式化,成為一種失真的權力游戲,從而失去科學研究的原始創(chuàng)新精神。當這種人為設定的權威模式影響到研究生教育的時候,研究生教育也會喪失它本身所應該具有的學術設定,成為一種上述權力游戲的雛形。在這種氛圍中,很難論及研究生與導師之間關系的平等性問題。
三、優(yōu)化師生關系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研究生選拔機制
科學制定研究生入學選拔機制,是優(yōu)化研究生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起點與基礎。研究生選拔過程的不合理性,導致研究生生源素質(zhì)降低,即使通過研究生入學選拔,學生也未必具有正確的科研動機與研究熱情,這既導致學生因無法通過自身能力化解科研壓力[4],還可能導致導師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的培養(yǎng)難度增大,最終因壓力與不滿,形成不良的師生關系。同時,由于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選拔機制均無法保證師生雙方在形成師生關系之前充分了解對方,也為師生在學術合作和人際溝通方面留下風險因素。因此,研究生的選拔機制需要面對這一問題,除了科學設置入學筆試難度之外,還需要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適當擴大研究生入學選拔中的面試成績比例;此外,還需要適當提高導師在選拔過程中的自主性,而不是只能被動地由考生選擇,以此來減少因雙向選擇的缺失所導致的彼此不滿。
(二)完善研究生導師的遴選與考核機制
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負責人,本身的導師資格與質(zhì)量考核是優(yōu)化研究生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重要著力點。對于研究生導師的選拔,我國大多數(shù)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都是以導師的科研與教學為標準進行認定,同時對于導師的培養(yǎng)能力的認定,也多數(shù)以研究生的學術成果為標準,這本身無可厚非,畢竟研究生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為主要目的,但是對導師的德行考評相對較少。教育部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中規(guī)定: “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第一責任人,應以德立學、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對違反師德行為的,實現(xiàn)一票否決,并依據(jù)法規(guī)給予相應處理?!盵5]此外,在對于導師進行能力性評價的同時,針對導師缺少投入性評價,許多研究生導師迫于職稱、考核的壓力,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研申報、寫作和發(fā)表上,很難將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中;加上許多官員型導師還具有大量的行政工作,更是難以保證對研究生的關心與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性活動,不應只在導師選拔和考核中注重量化性標準,還需要更加人性化的考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不是一種數(shù)字化的科學,而是一門關于人及人性的事業(yè)。
(三) 培養(yǎng)機構轉(zhuǎn)變功利化學術理念
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的功利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導致師生關系不平等、異化和惡化的原初土壤。當前,眾多高校和學術機構醉心于各類排名,無論是機構排名、專業(yè)排名還是科研成果排名,都是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的一張美麗名片。排名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產(chǎn)生競爭,刺激落后者奮進,也會使參與競爭者產(chǎn)生功利心態(tài)。在功利心態(tài)下,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往往追求能夠體現(xiàn)成績的科研成果的數(shù)量,在某種程度上都并不是從科學研究本身出發(fā)的,而是從數(shù)據(jù)出發(fā)的,對于導師和研究生的學術要求,往往也背離了教育本身的規(guī)律。同時,為追求特色或者高峰優(yōu)勢,在人才要求上,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等級體制,導致人才帽子滿天飛,并以此作為考核標準,使得學術研究者為獲取更高的學術地位、更多的學術資源和更大的學術話語權,疲于應付各種學術頭銜的考核與申請,往往背離了學術研究的初心,不再是為了科研本身而是為了利益而從事科研,不再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而是為了利益而從事導師工作。因此,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的學術理念值得反思,需要改變重數(shù)量而輕質(zhì)量、重結(jié)果輕過程的短平快式的考核標準,注重對導師和研究生的水平性考核,減輕導師和研究生的事務性壓力,為研究者提供寬松自由的研究環(huán)境和氛圍,從長期角度審視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整體性。
四、結(jié)語
針對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師生關系不平等、師生關系異化、師生關系緊張和冷漠等問題,我們認為造成這些師生關系問題的影響因素有社會、培養(yǎng)機構和個體三個方面構成,而這些因素又受到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擴大、教育與學術的市場化和權威中心主義的影響。因此,為了改善現(xiàn)有研究生教育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并達成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平等化的師生關系,需要在研究生選拔機制、導師的遴選與考核機制、培養(yǎng)機構學術理念方面加以完善、改進和反思。
[ 參 考 文 獻 ]
[1] 李軍, 潘澍之, 蘇蓮. 高校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研究:文獻綜述[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1(4):77-80.
[2] 陳黎明.民主平等視域下研究生師生關系的建構[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8(4):70-74.
[3] 趙祥輝.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異化的外在表征及其生成邏輯——基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視角[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8(3):74-79.
[4] 雷勵,楊鵬,董淵哲,等.博士生思想及心理狀態(tài)研究[J]. 大學教育,2017(6):57-5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J].教研〔2018〕1號,2018.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