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思
【摘 要】從2010年起廣受歡迎,到2014年達到頂峰,再到最近兩年的費力不討好,中國大陸的青春片在觀眾眼中已經成為毒瘤般的存在。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已經感受到青春片的困境,也在極力探索新方向,新出路。本篇文章通過分析當前中國大陸青春電影的主題選擇形勢,探究其困惑與解決方向。
【關鍵詞】青春電影;主題選擇;IP;文化符號
中圖分類號:J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5-0107-01
一、中國大陸青春電影的主題變化與現(xiàn)狀
青春題材電影在我國大量涌現(xiàn)的第一個浪潮是20世紀90年代左右,當時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熱衷于用自己的青春經驗,糅雜以想要宣泄的情緒,構成自己影片中專注于自我的主題。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武》等一系列影片為代表,這一時期青春影片的主題大多圍繞反叛性、流氓性、成長性來展開。
進入21世紀以后,大陸青春片出現(xiàn)了短暫的沉寂,雖然也有像《山楂樹之戀》這樣的時代青春電影,卻沒有形成規(guī)模式爆發(fā),在主題選擇上也更偏向于50后、60后觀眾,而不是青年群體。
進入21世紀,青春片又因其制作難度低,但擁有驚人的吸金力而成為電影市場的“香餑餑”。而主題選擇上基本以80后懷舊為主。但重量不重質的拍攝使青春影片成為資本寵兒的同時,在觀眾心中也基本與爛片畫上了等號。
當前,中國大陸青春影片再次迎來轉變。電影從業(yè)者們意識到懷舊的老套路不再顯靈,觀眾對青春電影有著更新鮮更多樣的需求。就大陸的青春電影來說,既有像《快把我哥帶走》這類主打兄妹親情的影片,也有像《嘉年華》這樣關注女性與兒童性侵這類現(xiàn)實題材的影片,還有像《過春天》這類將視角聚焦于特定青春人群的影片。中國大陸青春電影市場正因為口碑的回升而緩慢回暖,對于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青春片而言,這無疑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
二、困境
(一)信任被透支后觀眾對流行主題的不買賬。從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6000萬的投資、7.18億的票房打響第一炮起,各類青春片就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然而青春電影從高歌猛進到一片頹勢只用了短短四年。2017年起,國產青春片的票房幾乎是斷崖式下跌,票房破億的影片數量為零,全年上映的大陸青春片中,也僅有11部票房過了百萬。
市場的慘淡,其實早就有跡可循。這幾年的大陸青春電影口碑很差,大部分青春影片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都沒有及格。經過這些“爛片”的洗禮,觀眾對大陸青春片的現(xiàn)有主題已經形成刻板印象。而觀眾對影片類型的信任透支,又導致即使這部影片相對“清流”,他們也不太愿意買賬。
(二)舊IP主題不再適應新觀眾口味。IP電影曾在電影市場叱咤風云,而IP青春影片更是獨占鰲頭。曾經在大陸青春片里占據一席之地的光線影業(yè)的三款爆款招牌《匆匆那年》《左耳》和《誰的青春不迷?!范际且栽蠭P為依托進行改變的。
如今,曾經百試百靈的IP電影卻不再是大陸青春影片的靈丹妙藥了。在2017年召開的中國電影長江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饒曙光就明確指出,中國的觀眾群體結構已經發(fā)生了變化,19-30歲的人群構成中國電影觀眾的主力軍,其中,19-25歲觀眾的比例更是高達46%。試想一下,照搬已經過時的舊IP拍電影,怎么可能會吸引到占觀眾主力軍的年輕一代呢?2017年,以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在上映后被迫緊急撤片,最終票房為882萬。一年后,以2015年同名漫畫為基礎改編的《快把我哥帶走》以兄妹之間的溫情引發(fā)觀眾共鳴,最終攬下3.75億票房。電影觀眾年輕化是大勢所趨,而如果依靠舊IP創(chuàng)作的青春電影,還不在主題和細節(jié)方面與時俱進,自然會被年輕一代嘲笑和抵制。
三、迫在眉睫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一)流行主題的深入挖掘。其實,懷舊與愛情這一母題并沒有被青春電影所拋棄,真正被厭惡的是與事實相去甚遠的,不真實的,浮于表面的懷舊與愛情。泰國的《初戀這件小事》同樣主打懷舊與愛情,但真實情感真實狀態(tài)的描繪,將少女蛻變的過程刻畫得細膩生動,自然也就使影片成為經典。
之前流行的青春奮斗主題也是同樣的道理。以美國迪士尼為代表的《歌舞青春》和《搖滾夏令營》也屬于青春勵志片,日本的《墊底辣妹》也是這一主題。但這些“俗套”的青春片之所以沒有被厭棄,也是因為他們在這一主題的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討。? 因此,流行主題并不是不可以再用,而是要找到新視角、新思路。
(二)對特定符號的探索。青春片的基調和主題,大多與國家或區(qū)域的文化背景有關。日本以《情書》為主的小清新和以《告白》為主的青春殘酷物語都與其民族個性相關,而美國多數優(yōu)秀青春影片,其主題往往與社會問題有關,如《死亡詩社》《朱諾》等。獲得第69屆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提名的大陸青春電影《過春天》就是將視點聚焦于中國特有的“單非”身份的少女,以這個特定的氛圍入手來描述青春。除了讓青春片的主題沾染上特定的文化氛圍,對某些社會熱點與符號的探索,也是國產青春電影對主題拓寬的出路。如《嘉年華》以少女被性侵的熱點為切入點,以青春為載體,探討的卻是在社會重壓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這一主題。
參考文獻:
[1]謝建華,青春映像:中國青春電影的文化母題與創(chuàng)作趨向[J].當代電影,2010(04).
[2]鋒芒智庫.青春片與灑狗血徹底無緣,卻為何集體撲街[EB/OL].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30974548/,2017-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