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偉
摘要:初中物理知識主要是對物理現象進行定性分析,只是對物理現象進行簡單的認識,高中物理知識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較初中物理知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加注重的是原理的分析及掌握,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而,很多學生在初高中的銜接上會出現不能適應的現象.本文主要對初高中的物理教學銜接進行分析.
關鍵字: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教學銜接
初中物理知識注重的是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強調物理概念及物理規(guī)律的學習,很少涉及定量計算.然而在高中的物理教學中,知識點的深度明顯加深,要求學生既能夠定性地分析物理現象,還要能夠進行定量計算,除此之外,學生還應該能夠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利用已有的理論,推導物理結論.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本文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以供參考.
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熟悉初中課程標準,還要對高中物理的教學具有一定的了解.第一,注意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及銜接,以及這些知識點在初高中教學中的差異.舉例來說,在運動學中,初中教學中主要涉及的物理量有速度(實際上是速率)、路程、時間,都屬于標量;但是在高中物理中,除了以上幾個物理量,還有位移、加速度等,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屬于矢量,他們之間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在初中物理的知識講解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畫示意圖的能力,盡可能將物體的運動過程分析透徹,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對物理的學習,不能夠僅僅局限于熟悉課本,記住概念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學會應用物理知識.要想掌握物理知識的應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多做習題.一般情況下,如果學生尚未掌握知識點,就會在做習題的時候亂套公式,或者混淆概念,導致習題的準確率不高.所以,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教師應該在習題的講解中,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理清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幫助學生對習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定位,必要時鼓勵學生畫示意圖幫助分析題目.例如,對于物體的“受力分析”這類題,利用力的示意圖能夠更快地表達出物體的狀態(tài),在物體運動的相關習題中,畫出物體的運動過程圖,能夠展示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學生對于解題的思路也會一目了然,這樣一來,學生在解答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他們的計算能力,尤其是數學的解題能力,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除此之外,數學思維的利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點.在高中物理中,由于對物理現象的分析更加透徹,從定性分析深入到定量計算,因而,會出現很多的物理公式,而且在每個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較多,這些物理量中還有部分為矢量,不同的公式使用的范圍、對象等均有差異,讓學生在初學時有些難以接受.所以,在初中階段,物理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試著定量分析一些問題.比如,在摩擦力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些摩擦力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試著進行運算、分析.
實際上,通過教學研究發(fā)現,在初高中物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差異就是例題與訓練題的難度與數量.為了提高學生做題的準確率,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大量豐富的習題資料,但是,真正要將這些習題做完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應該由專業(yè)的教師對學生習題進行篩選指導,通過分析歷年的高考試卷,總結容易出現的知識點,然后借助典型例題的講解分析,布置相應作業(yè)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另一方面,初中物理的習題中,無論是定義理解還是現象分析,都可以在課本上找到答案,尤其是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初中物理的教材中,習題數量比較少,因而,教師可以指導性為學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業(yè),增加學生對外交流與合作探究的機會.
綜之,作為物理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初高中物理銜接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從多個角度幫助學生渡過難關,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幫助學生從初中順利過渡到高中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陳仕云.淺談高中物理教學與初中物理教學的銜接[J].快樂作文,2016(2):246-247.
[2]侯貴民.關于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思考[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22(02):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