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群夫
在鄉(xiāng)下,當(dāng)四周歸于沉寂時,能告慰一天勞作之苦的最好方式莫過于熱水敷腳之后,躺臥在陳舊的木榻之上,不需燈火,也無須燭光,在這靜謐之夜,沉下心來諦聽一場不期而遇的秋雨,讓淅淅瀝瀝的雨聲,隔著斑駁的木窗,隔著空曠的黑夜,點點滴滴漸次傳入耳際,這近乎天籟之音,不僅讓夜顯得寧靜而幽遠,也讓跋涉而來的游子心靜如水,在絮絮雨聲中睡得格外安穩(wěn)。
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聽到過這樣的雨聲了。鄉(xiāng)下人對雨水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因為雨水連著收成,決定著年景。谷物、菜蔬這些果腹之物從土地中來,更從雨水中來。沒有雨水,莊稼地的作物無精打采,甚至奄奄一息,農(nóng)人的眼睛跟著暗淡無光,一副心事重重、失魂落魄的樣子。雨是莊稼的魂魄,也是農(nóng)人的魂魄。雨從久違的天空中落下來,是他們最想看到的場景、最想聽到的聲音,刷刷的雨聲讓他們心里得以安穩(wěn)和踏實。面對期待已久的雨水,莊稼人更愿光著膀子或赤著雙腳在田埂上、在雨水中行走或奔跑,表達心中的竊喜,這讓他們覺得與雨水顯得更為親近,鄉(xiāng)下人用最質(zhì)樸的方式詮釋與雨水的關(guān)系。油傘、雨衣這些工業(yè)化產(chǎn)品在鄉(xiāng)下有時純屬多余和累贅,一頂斗笠,一席蓑衣,一件穿破的布衣,最容易成為他們行進在雨中的遮蓋之物,這讓他們更容易觸碰到雨水,更容易聽到雨水的聲響,更好地表達他們對雨水的親熱。
在鄉(xiāng)下,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在干旱年景,仍然會虔誠地跪拜在神像之前乞求雨水,懇請神靈布施甘露。在年復(fù)一年的門楣上,仍會固執(zhí)地撕去舊符,張貼上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內(nèi)容的新對聯(lián),寄托他們對年景的期盼,對雨水的渴望。
鄉(xiāng)下最適宜看雨、聽雨,雨在不同的季節(jié),落在不同的地方,演繹出不同的聲響。冬春之雨,細密、纖小、微弱,輕如浣紗,細如云煙,即便落在臉上,也在似有似無之間,隨風(fēng)入夜,潤物無聲。夏之雨,來如萬馬沖陣,勢不可擋;去如天將收兵,不留一卒。夏雨落在樹林、落在溪流、落在空曠之地最見陣勢,如瀑布,如撒豆,密不透風(fēng),層層疊疊,聲如洪鐘,嘩嘩聲,乒乓聲,嘭嘭聲,嗖嗖聲,如擂鼓催兵出陣,如桶倒積水濺地,萬物在滂沱大雨面前顯得格外收斂,不敢造次。秋之雨,如江南女子,溫柔細膩,如芳香醇酒,綿綿不休,用“霏霏”二字再貼切不過,配以斜風(fēng),加以秋葉飄零,堪可入畫。聽雨,最好就是聽秋雨,不急不疏,時有時無,細細的聲響落入耳際,平添一段涼意。聽雨,讓塵世的喧囂,人事的傾軋,名利的紛擾,瞬間從心頭濾去,讓人入禪。
鄉(xiāng)下人沒有聽雨的閑心,他們把心思都用在了農(nóng)事上,即便有雨打芭蕉這樣的絕妙之音也無法讓他們靜下心來去專注諦聽。較之雨聲,大自然在鄉(xiāng)下還醞釀了更多的天籟之音:風(fēng)聲,水聲,蛙聲,鳥鳴,蟬嘶……面對林林總總的聲響,我的母親不聞不問,不喜不憂,視若無物,因長年勞作患上了腰間勞傷,這讓她反倒擔(dān)心這綿綿秋雨停不下來。
秋雨仍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臨窗之外,秋雨敲打房瓦,點點滴滴,滴滴點點,我在翻了幾頁床前曾經(jīng)讀過的舊書后,枕著雨聲,沉沉睡去。
(作者單位:??悼h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