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食俗則是春節(jié)系列文化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集中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和古老文明。由于地域、民族、信仰、生活習慣、情趣愛好等不同,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春節(jié)食俗也是五彩繽紛,豐富多樣。
布依族:每逢春節(jié)到來,人們便上山狩獵,采摘山木耳、山香菇、山辣椒,還要制作打糕,釀造糯米甜酒,以備節(jié)日待客之用。除夕之夜,家家吃雞肉飯:把雞肉稀飯煮好之后,先由一位青年身披蓑衣,頭戴斗笠,手持棍棒,圍繞房前屋后巡游三遍之后,全家人才開始出來一起吃雞肉稀飯。吃雞肉稀飯的主要目的是表達對先人的敬仰,教育子孫不忘記祖先的功德。
瑤族:春節(jié)來臨之際,家家殺豬宰牛,制作烤火肉—把肉切成一寸寬的長條形,用鹽腌兩三天之后再用溫水清洗,而后用竹條從一端穿起,掛在余炭烘熱的灶膛內,并將鐵鍋反蓋在灶膛上,烘烤八九個晚上,肉條被烘烤得干爽、濃縮,然后掛在火爐膛上方的煙棚處熏煙。這種烤肉又叫熏肉,肥而不膩,甜香可口。
傈僳族:春節(jié)期間喜歡吃團圓飯。把新米炒脆后,在石臼中搗碎,再上鍋蒸熟。吃時,將飯放在簸箕內,把煮熟的肉放進去,用肉湯拌勻。就餐前要舉行別致的“那莫日”儀式,即將玉米花和其他春節(jié)食品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在每只三腳架頂部放三片豬肉和三杯酒,而后全家團坐,吃飯飲酒,祈禱來年人畜興旺。
土族:春節(jié)期間家家喜歡做一種在爐灶內烤熟的油饃,外焦里嫩,香氣誘人。同時,還要吃“手把肉”。有貴客臨門,講究在桌上擺一個“西北日”(插上酥油花的炒面盒),以示對客人的尊敬;用大盤盛上一塊肥肉,上面插上一把5寸左右長的割肉刀,便于客人自切自食。酒壺上插上一撮白凈羊毛,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滿族:最看重年夜飯,視為一年當中最隆重的一餐,因此飯菜非常豐盛。主食有餃子、火燒、豆包等。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高山族: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皣鸂t”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臺灣的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征著長生不老。
壯族: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過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后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彌漫著壯村小巷。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皦耗觑垺北仨氁嘀?,吃夠吃剩,預示來年五谷豐登、富富有余。
拉祜族:拉祜族對春節(jié)極為重視,從臘月二十四日就籌備過年,打掃衛(wèi)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家家舂糯米做粑粑。做的粑粑中,必做對特大的,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侗族:除夕晚上,家家送舊迎新,燈火通宵,高高興興吃“年更飯”。晚上,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互相串門、吃“年茶”。各家的姑娘或婦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井以后,她們便拿勺子舀水,用這一擔水給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噴噴的油茶,叫做吃“年茶”。侗族春節(jié)也要吃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景頗族:節(jié)前人們?yōu)檫^年而忙碌著。殺年豬、舂粑粑(年糕)和餌絲卷、做水酒。酒是景頗人過年最重要的飲料,他們認為沒有醉人心田的美酒,就不算是過上好年。除夕,全家男女老少團坐在火塘邊,品嘗著豐盛的年夜飯。大家閑話家常,總結舊年,展望新年,全家沉浸在一派安樂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中。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達斡爾族同胞,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獨龍族:白天要與進寨客人共飲一筒水酒。入夜,男子在火塘邊飲酒相敬,然后將碗拋向水塘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利。另外,還要進行“剽牛祭天”活動,凡參加者均可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圍著火塘烤而食之。
基諾族:過年時,家家都要宰殺畜禽置酒備肉,將烹調好的佳肴分別用竹筒盛載,插上鮮花,然后集中到“卓巴”(寨父)家聚餐,盡情歡樂,開懷暢飲。節(jié)日最后一天,“卓巴”家殺一只狗、兩只雞為客人餞行。
鄂倫春族:除夕傍晚,要在自家門前燃起兩堆篝火,全家人要敬火神,擺上香爐,手端酒碗,以指蘸酒,彈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詞。叩拜時要向火塘內扔肉灑酒,以求保佑。爾后,還要到戶外拜北斗星,然后全家向長輩敬酒、磕頭。之后,全家團聚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灑,吃年飯,長達兩小時之久。席間,青年要給長者敬灑,叩頭請安,祝他們健康長壽
鄂溫克族: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湯、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溫克人認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會在一年內一切順心、萬事如意。吃完年夜飯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禱祖先神給他們帶來幸福、美好的一年,并永遠造福于后代。
土家族: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做粑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臘或茶油,先出坨,后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玉圓光滑,講究美觀。吃粑粑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燒粑粑;用青菜湯下粑粑片,叫煮粑粑;與臘肉炒,叫炒粑粑。
藏族:春節(jié)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除夕晚上,藏胞喜吃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初一早晨,婦女們到河邊或井旁“吸新水”,象征全家吉祥。
羌族:親鄰好友互相邀請同飲“咂酒”。飲酒方式別具一格:大家輪流用竹管吸引,邊飲邊向壇內添加清水,等其味淡后連渣一起分而食之。
赫哲族:大年初一這天,姑娘、婦女及小孩穿上節(jié)日盛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被拜訪的主人要擺出豐盛的“魚宴”款待客人。
普米族:有殺年豬宴親的習俗,不論來客多少,總要饋贈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頭湯,寓意“親如骨肉”、“情同手足”。除夕夜,由男家長主祭“門神”,敬“鍋莊”,然后全家老小圍攏火塘吃團圓年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