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強
摘要:校園是青少年學生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避免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是中職校園德育教育一項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筆者雖然不是政治教師,但作為德育第一線的班主任,依然覺得有義務、有責任幫助學生提高對法治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筆者通過典型案例教學,希望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法律,從而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 法治意識 案例教學 德育教育
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原本安靜的校園中頻頻發(fā)生暴力事件。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有很多,但青少年學生的法治意識淡薄、自控能力差等原因也不容忽視。處在生理、心理發(fā)育階段的中職學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教學背景
在法治校園、平安校園建設的大背景下,作為中職班主任有必要充分利用德育課堂,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德育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能夠學法、遵法、用法,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
二、教學過程
法治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活動和認知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在中職學生的這個年紀,如果教師在德育課堂中一味地說教,不僅起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造成學生的逆反情緒甚至勾起他們對違紀行為的好奇與嘗試。
有鑒于此,筆者引入現(xiàn)實情境,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不斷體驗、感悟、思考,使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并做出判斷,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價值引領。所以,當筆者在開展“做一位遵紀守法的中職學生”這一門校園德育課程時,特意選取了學生在網(wǎng)絡上都有所了解的校園欺凌事件作為切入點。
1.情境陳述
某校高二學生詹某中午在食堂打飯時,發(fā)現(xiàn)高一學生李某插隊,于是上前制止,李某不聽勸告,兩人在食堂內(nèi)發(fā)生了口角。詹某回到班級把事情告訴了要好的幾位男生,大家商議后,決定在下午放學的時候在校外堵住李某,好好教訓他一頓。在教訓的過程中,詹某伙同幾位男生使用木棒、磚頭等工具,造成李某頭部重傷,搶救無效死亡。
2.引導思辨
第一步:角色扮演、洞悉細節(jié)。為了擺脫傳統(tǒng)德育課堂中所呈現(xiàn)的干癟文字和生澀乏味的說教,筆者特意安排幾位男生將案例過程通過情景劇的形式展現(xiàn)在班級學生眼前。這樣參與角色扮演的學生可以深切體會校園沖突發(fā)生過程中的那種沖動、好面子的情緒,以及在失去理智、采取不可預知的行動所導致無可挽回的結局后的無助和恐慌。旁觀的學生也能更容易地洞悉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的細節(jié),感受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對事件的認知水平。
第二步:現(xiàn)場調查、初步感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詹某,在食堂事件發(fā)生后,你會怎么做?”絕大部分學生是贊賞詹某在食堂正義制止插隊現(xiàn)象的,并且對詹某制止后遭受的委屈抱有同情。并且有個別男生表示如果他本人遇到類似情況,也許事后會和詹某一樣,邀請朋友一起找回面子。但所有人都對案例中的李某最終重傷死亡的結局表示驚恐。
第三步:辨析行為、表明觀點。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育階段,情緒、情感不穩(wěn)定,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又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哥們義氣重,很容易采取一些過激行為。所以,筆者搭建了一個開放式、辨析式的討論加辯論大會,讓學生針對案例中幾位學生的行為進行理性辨析,判斷對錯,陳述自己的理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再加上筆者的引導,使得學生對于整個案例的認知和價值觀取向逐漸趨于正向和統(tǒng)一。
第四步:結局警示,深化意識。課堂教學進行到第二步結束時,有幾個平時容易沖動的學生終于忍不住發(fā)問,案例中的詹某及其同學的結局是什么?一審法院根據(jù)情節(jié)嚴重,以故意傷害罪分別判處詹某及其同學有期徒刑2~7年不等的刑罰。一審宣判后,詹某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筆者在學生經(jīng)過第二環(huán)節(jié)充分地認知和討論后再告訴案例中人物的結局,更容易讓學生明白此類校園暴力行為的嚴重性,從而更加敬畏法律。
第五步:知識鏈接,敬畏法律。處于中職階段的青少年學生,他們在思想認知上其實已經(jīng)基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且主觀意愿都是愿意遵守的。但是由于對于法律的認知不足,有時候無法意識到后果的嚴重性,在沖動情緒的驅使下無法控制自我行為,從而導致校園惡性事件的發(fā)生。所以筆者為學生拓展了關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相關法律條文,幫助他們清晰地了解法律。
比如學生都比較關心的問題一一刑事責任年齡。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筆者認為像以上這類法律條文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甚至可以告知違法犯罪之后的刑罰種類,比如視犯罪情節(jié)嚴重程度,可以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五大主刑。再結合學生課后自主通過網(wǎng)絡查找各類相關青少年校園暴力事件的悲慘結局,更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理論支撐,知行合一
在德育課堂中,教師可以對接時事熱點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從而實現(xiàn)課程內(nèi)容活動化,回歸“育人”的本質。但終究不能脫離實際的理論支撐,還需要回歸書本,讓學生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去。借助德育課程體系下“全民守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和權利義務觀”一課,讓學生明白以下幾點。
一是依法辦事,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意識。讓學生明白本節(jié)課中的案例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我國的法律。積極主動地營造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學生成為法治社會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二是依法辦事,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權利義務觀。讓學生明白在法治社會中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統(tǒng)一的。每個公民既要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權利,又要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義務。因此,要掌握與自身日常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養(yǎng)成遵守法律、依法積極行使權利和自覺履行義務的觀念和習慣。
同時,還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guī)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進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三、教學效果及教學分析
筆者已經(jīng)在多個班級嘗試過這種教學方式,課堂氛圍和諧愉快、學生表現(xiàn)得積極活躍,極大地改變了學生以往“你只管講,我只管聽”的情況。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爭論筆者拋出的例子,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跟同學和筆者進行分享,極大地提高了德育課教學效果。這樣一節(jié)簡單的課之所以能夠讓學生印象深刻,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筆者認為主要有兩點。
1.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nèi)容和形式對立統(tǒng)一,好的內(nèi)容只有依托好的形式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本節(jié)課而言,筆者沒有采用空洞的說教,而是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通過情景演繹、現(xiàn)場調查、小組討論、小型辯論等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去剖析案例,讓學生在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判斷、自我分析、自我教育中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
2.內(nèi)容來源真實
本節(jié)課采用的案例來源于法治熱點,校園暴力事件選取貼近中職學生實際生活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參照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就可以理性地分析事件背后映射出的道理以及價值所在。在事件剖析中,筆者努力讓事件自己“開口說話”,借助事件中人物的行為和結局滲透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法治觀念,了解法律概念,掌握法律常識,最終讓學生養(yǎng)成遵法守法、遇事循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四、教學策略
結合實際的嘗試與改善,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教學策略較為有效。
1.正向引導、正面闡述
列舉學生身邊容易引起的校園沖突,告訴學生在面對沖突時,首先要三思而后行,互相換位思考,等情緒冷靜下來時再去著手處理。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情況時,在第一時間要向家長和教師求助,不能私下解決。
2.側面計算、成本對比
以典型案例為媒介,計算并對比正確處理和激進處理所導致的兩種成本的付出以及所得所失,青春無價,不能讓自己將大好年華浪費在沖動的噩夢里。讓學生明白在遇到事情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3.反面警示、以人為鑒
通過典型案例中最終走向違法犯罪道路人物的慘痛的結局,向學生提出警示,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這樣能夠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在校園沖突中,堅守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常懷敬畏之心,才能行穩(wěn)致遠。
4.家校合作、警校聯(lián)合
建立家、校、警三位一體的聯(lián)動機制,法治講座進社區(qū)、進校園。在各項講座中,以公安局和派出所第一線的打擊青少年違法犯罪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以公安局和派出所堅決打擊蔑視法律權威的違法犯罪事件的決心為支撐,在學生的心中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法治高墻。
五、結語
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僅通過短短的德育課堂深化學生的法治意識依舊任重道遠。但既然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德育課程體系下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青年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筆者也將同所有的班主任一起負重前行,在德育教學一線通過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盡一份心,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出一份力。
(作者單位:浙江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