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波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痹趹嚱逃哪J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非常呆板,學生的情智不能得到更多發(fā)展,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比較少。而情智教育要求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情啟智,情智共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它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語文老師要由情生境來創(chuàng)設情境,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渲染情境,利用多媒體,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想象來渲染情智;老師要引導學生品詞味句,由文入情,立足文本內容,咬文嚼字進行文章意蘊的品讀,層層深入探情索思,整體把握文章,前后融會領悟文本中的真情實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智課堂” 教學策略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小學生的童心因為重復訓練而被扼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顯得非常呆板,沒有活力,難以讓學生的情智得到發(fā)展,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比較少。而情智教育既有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也體現了人文性的特點,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情啟智,情智共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它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情智課堂注重情與智相生和師生互動,它倡導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老師一定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課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教學才有效果,情智課堂中老師尊重學生的個體性,與學生一起營造師生共生的課堂,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腦手口的共同活動,獲得智慧。
課堂是教學內容得以實現的主陣地,語文教學就是語文老師利用了語文教學資源在課堂與學生共同構建情智活動的過程。
任何教學活動中的“導入”非常關鍵,導入也就是課堂的“入境”,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去,學習文章內容,感受文中的情感。一般來說課前是學生比較松散的環(huán)節(jié),而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設置情境,能夠起到讓學生“收心”的作用。老師要在短時間內設置好導入環(huán)節(jié),有效地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征恰當地選取導入的方式。
1.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渲染情境
因為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是一種發(fā)泄和放縱的情態(tài),所以上課之前的“收心”就顯得非常重要,這課前幾分鐘時間雖少,但作用巨大,老師在課前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渲染情境,既能讓學生平定心理,又能讓師生間產生親近感。老師的智慧在教學中要無處不在,他們不但能傳授知識給學生,也要啟發(fā)學生打開智慧之門,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
2.利用播放音樂手段來渲染情境
感人心者莫過于音樂,說明音樂對人內心的觸動非常大,因此,在課前渲染情境時可給學生播放一些音樂,音樂中含有作者所要表達感情感,借用樂曲來渲染情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在《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找來二胡曲《二泉映月》,播放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逐步走進音樂家阿炳的內心世界去。借助這首曲子一曲勝千言,無須老師在進行過多的講解,學生腦海中對阿炳這位音樂家已經深深地打下了烙印,當心中回味這首曲子時,學生的情感已經噴涌而出了,接下來的教學中老師適當地點撥,可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3.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想象來渲染情智
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聯想和想象,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造時往往會留下很多空白,這里的空白其實是讓讀者進行二次加工,閱讀時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補白。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一定要調動學生心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魅力無窮。比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已將情感寓含景物描寫中,老師可用富有感染力的語句來還原畫面,引導學生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讓學生在“目送”中來感受到這份情誼。中國古典詩歌講究含蓄美,好多內容都是凝聚在具體而微的細節(jié)中,這就要求老師要做好引導,調動想象還原情境,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融于“境”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文入情的方式很多,其中咬文嚼字應該是最常用的方法,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詞語進行體味,層層深入地探求情思,要讓學生走進語言的內在世界,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從內容和形式上來把握文章的主旨。
1.立足文本內容,咬文嚼字進行文章意蘊的品讀
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對文中字詞的理解,但是實際是對作者在文中情感的把握,課文中字句都有其涵義,尤其那些用得巧妙的字詞更是勝一籌。比如,《論語》中的“不亦樂乎”和“不亦說乎”,這兩句中的“樂”和“說”到底應該怎樣來理解呢,老師可就字形進行引導,“說”是通假字通“悅”,表達人內心的喜悅之情,所以用的是豎心旁,而“樂”是快樂之意,高興了人就會喜形于色,所以表現在臉上,朋友來了自然是高興的事,所以喜笑顏開了,經過這番品讀,學生自然對這兩個詞義及所蘊含的體味到位。
2.結合文本內容,層層深入探“情”索“思”
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課說到底是學生、老師和文本之間進行的一次談話,在這個談話中來體味話外之意。所以,老師在講授課文時不能支離破碎地講解課文,如果思考沒有深度,理解自然就會出現偏頗,甚至錯誤會意。因此語文教學一定要結全文本內容,能夠引導學生由文入情,層層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情感,就非常關鍵,這樣的閱讀過程是一個逐漸深入,步步有收獲的過程。如《伯牙絕弦》這篇課文,它是一篇淺顯的文言文,由于小學生接觸古文比較少,沒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學習起來就有難度,如何讓他們理解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之情就是學習的關鍵所在了,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由文句生發(fā)開去,分配角色,展開想象和聯想,伯牙如果志在清風明月,鐘子期會怎么說,在反復的問答中,學生自然會明白他們之間的這份情誼。再通過訓練和交流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他們的情智自然得到升華。
3.整體把握文章,前后融會領悟文本中的真情實感
一篇作品在寫作時,由于行文上的需要,作者往往會有所取舍,但是段落和段落之間卻是關聯貫通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閱讀教學時一定要做到整體把握文章,前后融會領悟文本中的真情實感。比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這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是作者在留德期間所遇到的風情人物,文章渲染的是德國所見之處都是多彩的花,那里的人有著花一樣美麗的心靈,他們愿意把花朵朝向路人,所以文中要表達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一種美好情懷,作者寫作時對風景用了一連串的詞來形容,因此學習時只要抓住了這些詞就找到了解讀文章感情的鑰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些景色描寫來體味民族風情的特殊,細細品讀之后,自然會體味到文章所要表達的美好境界,所以學習這篇一如登山,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接近文章的中心,思維也會受到訓練,實現了“情”“智”俱獲的雙重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