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具有全面性、及時性、真實性的特點,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對自身的教學做出調整。在Grammar time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該策略,具體而言,可以進行抽樣測查,集體反饋,實現(xiàn)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的及時性;可以分層測查,分層反饋,實現(xiàn)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的真實性;可以同伴測查,教師反饋,實現(xiàn)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的全面性。
【關鍵詞】英語教學;Grammar time板塊;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41-0044-04
【作者簡介】李春霞,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實驗學校(江蘇揚州,225002)教師,高級教師,揚州市中青年教學骨干。
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要,進而調節(jié)教學目標及流程,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是指教師通過提問、作業(yè)、討論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從而促使教師不斷調節(jié)自身的教學,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其具有全面性、及時性、真實性的特征。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中的Grammar time板塊是語法板塊,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對話、造句、書面練習等反饋方式了解學生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反饋方式和反饋對象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反饋結果的真實性,進而影響反饋結果的參考價值。那么,如何確保反饋結果具有真實性,又如何利用反饋結果調節(jié)教學呢?下文,筆者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在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一、抽樣測查,集體反饋,實現(xiàn)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的及時性
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4 Seeing the doctor(Grammar time)中的語法知識為:(1)用以詢問病癥的句型Whats wrong with ...?及其答句;(2)給病人提供建議的句型... should ...,為了方便學生理解這些語法知識,教師將語法講解融入Story time板塊中,并設計了“問診”“給建議”“寫病歷”等看病情境,在復習鞏固故事內容的同時,總結、操練、運用語法知識。
Step 1完成病歷,總結語法規(guī)律(見下頁圖1)
看完圖1后,教師請學生尋找其中的語法現(xiàn)象,嘗試總結語法規(guī)律,并將其記錄下來。
Step 2 修改病歷,操練語法知識(見圖2)
教師選取并展示一名中等水平學生的作業(yè),其余學生答案與之完全相同的舉綠旗(課前每個學生制作兩面旗子,一面紅色,一面綠色),答案不同的舉紅旗;然后,選擇一名舉紅旗的學生,讓其說出自己答案的不同點,教師在作業(yè)紙上修改;接著,采用相同的反饋方式,相同答案的舉綠旗,不同的舉紅旗, 直到全部錯誤都被找出為止。教師可根據紅旗綠旗的數量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情況如下:
第一次反饋中,有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He has toothache. His teeth hurts.”這兩句話中的錯誤。原因在于學生對于toothache前加a的用法以及一般現(xiàn)在時的運用掌握得還不夠好。在這次反饋中,舉綠旗的有11人,舉紅旗的有26人(班級總人數37人)。
第二次反饋中,學生更正了“He has toothache.”中的錯誤,但沒有發(fā)現(xiàn)“His teeth hurts. ”這句話中的錯誤。原因是學生對于一般現(xiàn)在時的運用還存在不足。此次反饋中,舉綠旗的有7人,舉紅旗的有30人。
理解、總結、運用是語法學習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反饋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但課堂時間有限,學生逐個反饋顯然做不到,而抽樣測查則是一種及時快速的反饋方式。以上案例中,教師展示一名學生的作業(yè),并運用舉紅綠旗的反饋方式從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看全體學生的情況,這就是抽樣測查,集體反饋。這種方式讓教師不需要檢查每一個學生的作業(yè),也能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從而實現(xiàn)反饋的全面性、及時性。教師在選取測查對象時,要注意以下兩個原則:(1)避免跟風現(xiàn)象。如果抽取學優(yōu)生的作業(yè),其余學生就會跟風,這會讓反饋結果缺乏真實性。(2)控制反饋時間,提高反饋效率。如果抽取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的作業(yè),勢必錯誤較多,反饋時間也會較長,從而讓反饋失去及時性。將兩次反饋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有4名學生對于“toothache前加a”的用法不太熟悉,7名學生在一般現(xiàn)在時的運用方面還存在問題。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攻克這兩個難點。
Step 3 撰寫病歷,運用語法知識
根據Step 2中的反饋結果,教師及時調整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以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2 A new student中Cartoon time板塊的故事為藍本,師生合力創(chuàng)編新故事:Sam和Bobby玩秋千時,不慎從秋千上摔落,摔傷了手臂。學生從醫(yī)生的角度給Bobby填寫一份病歷(見下頁圖3)。
學生完成病歷填寫后,教師抽取一名學優(yōu)生的作業(yè)進行展示,其余學生同桌互換批改。學生用手勢告知教師同桌錯題的序號:拳頭表示全對,舉一根手指表示錯第一空,以此類推。由于“Advice”部分的答案不唯一,教師請部分學生分享了自己的建議,并進行板書。
Step 2中舉紅綠旗的反饋方式一目了然地呈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結合學生以前學過的故事內容,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新情境,且該情境也是對本單元Story time板塊故事文本的延伸。情境中涉及的疾病從頭疼、牙疼延伸到了手臂受傷,描述病情的句型以及針對該病情給出的建議也發(fā)生了變化。調整后的教學給了知識掌握不夠扎實的學生以再次操練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提升自身水平的空間。反饋時,教師選取學優(yōu)生的作業(yè),目的在于給學生互批時提供正確的參考。學生舉手展示同桌錯題的方式確保了反饋的及時性、真實性,且利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二、分層測查,分層反饋,實現(xiàn)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的真實性
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3 Asking the way中Story time板塊的故事是圍繞Yang Ling拜訪Su Hai的新家而展開的。該單元Grammar time板塊的教學重難點是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以及地圖上指路。教學時,筆者利用Fun time中的插圖,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Step 1示范引領
呈現(xiàn)插圖(見圖4),教師詢問去醫(yī)院怎么走,并和一名學業(yè)水平較高的學生展開對話。這樣的對話能給學業(yè)水平低的學生提供示范。
Step 2 分層反饋
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找去圖書館的路線。教師挑選三組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進行展示。
第一組:
S1: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S2:Go along Grape Street. Turn right at the traffic lights. Go along Orange Street. You can see the hospital on your left.
第二組:
S1: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S2:Go along Grape Street. Turn left at the traffic lights. Go along Orange Street. You can see the hospital on your right.
S1:Thank you.
S2:Youre welcome.
第三組:
S1:Excuse me.How can I get to the hospital?
S2:Its not far from here. You can walk there. Go along Mango Street. Turn right at the first traffic lights. Go along Apple Street. Turn right at the second traffic lights. Go along Orange Street. You can see the hospital on your left. If you cant find it. You can take a taxi.
S1:Thank you very much.
S2:Youre welcome.
從學生的對話中不難看出,第一組學生能力較弱,只能簡單地根據教材中的句型結構進行對話,還停留在機械操練的層面,且出現(xiàn)了左右不分的問題。第二組學生主動更正了第一組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且能夠給對話加上結尾,水平較第一組高。第三組學生能力較強,從對話內容可以看出,他們特意選擇了與前兩組不同的路線,而且還將之前學過的“距離遠近”“交通方式”等內容融入對話中,讓對話更加真實,這體現(xiàn)了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
在英語課堂中,高頻率的大面積反饋操作難度較大,抽取不同能力學生進行反饋的方式也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學生的展示情況來看,除了第一組能力較弱的學生出現(xiàn)左右不分的問題外,其余兩組完成較好,第三組能力較強的學生還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對話。
Step 3 聽音練習
聽并畫路線。教師給指令,一次只給一個指令,如:Turn left.學生在作業(yè)紙上畫路線,兩名能力較弱的學生在黑板上展示。教師請與他們答案相同的學生舉手,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后公布正確答案。
聽并找地點。第一步:教師說路線,學生用手指在地圖上“走”路線,并猜測教師最終會停留在哪里。教師請能力弱的學生、能力中等的學生給出答案,并讓答案相同的學生舉手,了解全班學生的掌握情況。第二步:能力強的學生說路線,其余學生用手指在地圖上“走”路線,并猜測目的地,采用相同的方式進行反饋。
根據Step 2的反饋結果,筆者增設了“聽音練習”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分為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活動指向不同能力的學生?!奥牪嬄肪€”旨在幫助能力弱的學生復習基礎的指路句型,并解決他們“左右不分”的問題。“聽并找地點”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教師給出指令,檢測全體學生在地圖上根據路線找地點的能力;第二部分,學生給出指令,這能給能力強的學生以展示自我的機會。反饋時,筆者分別請能力弱的和能力中等的學生進行展示,并采用“先詢問學生的答題情況,再公布正確答案”的反饋方式來保證大面積反饋的真實性。
三、同伴測查,教師反饋,實現(xiàn)大面積反饋與調節(jié)策略的全面性
寫作練習可以直接反映學生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Grammar time板塊時,筆者結合Unit 5、Unit 6中的現(xiàn)在進行時,設計了如下寫作練習:
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中秋節(jié),你會和家人做什么事呢?請想象一下并寫一寫(不少于5句話)。
Mid-Autumn Festival is in
People usually
Today is Mid-Autumn Festival. My
學生完成作文后,筆者采用了同伴反饋加教師反饋的方式,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Step 1教師示范并總結批改方法(見表1)
Step 2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方法,互相批改
Step 3 學生依據同伴提出的意見自主修改
Step 4教師查看同伴反饋的結果,了解學生寫作及批改時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全班反饋、評價和指導
“小組同伴反饋+教師反饋”將學生自我評估、小組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三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師示范” “學生總結反饋關注點”“教師總結出易懂且易操作的批閱方法”都是實現(xiàn)同伴測查的必備條件。先同伴測查再教師反饋的方式,可以實現(xiàn)學生的角色轉換。角色轉換后,學生成了反饋者,他們的參與熱情能得到提高。同伴反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標注出作文中的錯誤,還要給出指導意見。教師不僅可以從同伴反饋中了解被反饋者的情況,還可以從修改意見中了解反饋者對于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從理想的寫作教學角度看,每篇作文學生應該寫三稿,寫好作文自査后提交第一稿,同伴反饋修改后提交第二稿,教師評閱反饋后修改生成第三稿。在反復的反饋與修改中,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得到提升,語法知識也能得到內化。
大面積調節(jié)與反饋策略能有效促進語法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強調的是,除了Grammar time板塊以外,其他課型和內容的教學也可以使用該策略。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劉永厚.英語專業(yè)寫作小組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效果研究[J].外語界,2015(1):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