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教育質量直接關系著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對于青少年教育的培養(yǎng)除了進行一定的科學文化教育之外,還應該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其愛國意識培養(yǎng),從而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中華民族精神貫穿其中,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文章深入分析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對于提升青少年教育質量和青少年未來發(fā)展,都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中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教育;途徑
作者簡介:胡尊欣,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思政)。(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8-0013-03
一個民族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國應對當前國內外形勢的必行之舉,也是支撐國家強大發(fā)展的不竭之源。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堂即為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陣地。但由于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一直以來都較為抽象,青少年普遍對該課程的興趣不高。教師應從課堂教學入手,立足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科學地設置教學目標以及豐富課堂教學活動,以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興趣。本研究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人教版)中第七課第二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例,分析如何在教學中弘揚和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和思想動力,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和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具有華夏民族共同特征的理想、心理及精神狀態(tài),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和優(yōu)秀民族意識的精華,它既包含著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傳統民族精神,也包含著近現代以來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有著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傳統性和時代性的雙重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進行了科學概括,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具有團結、奮斗、創(chuàng)造、夢想的偉大民族精神。[1]
在社會在轉型的當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德素質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對青少年日后的人格健全發(fā)展和成長帶來嚴重影響。大力弘揚、培育青少年學習艱苦奮斗、勇于攀登的偉大民族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自我發(fā)展與國家前途以及民族命運的聯結感,從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增強民族精神的教育對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發(fā)揮重要作用,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民族認同感,提高青少年對民族感召力以及凝聚力的感受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祖國富強、為中國夢貢獻力量。
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升公民個人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思想政治課堂是青少年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無論師生都必須具備正確政治價值觀,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只有方向正確才能發(fā)揮出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2]帶領青少年學習黨的路線和政策,可以讓他們以正確的方式看待社會變化中的新境況,正確了解事物本質,提高自主預判能力,不為眼前利益所動。在重大事件及政治原則等方面,教師應給予一定的引導,使青少年能夠正確把握政治立場,提高青少年的辨識能力,規(guī)范自身一言一行。只有以政治方向為基礎原則,思想政治課教師才能用道路自信做鎧甲,自覺履行自己的本職,用正確的政治思想給青少年的思維帶上防護罩。
2.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2017年新課程標準中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目標在融合了以往的教學目標基礎上,提煉出以“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應該以培養(yǎng)青少年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立足青少年實際生活基礎以及未來發(fā)展,有機結合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使青少年在實踐經驗中鍛煉并獲取經驗,在思考辨別中學習真理,最終自覺落實到生活實際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青少年在大量的學習中儲備、凝練而成的,通過生活及相關實踐形成了青少年的三觀、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青少年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現了思政學科的育人價值,是青少年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學習實踐才形成正確的三觀、品格和核心能力。
1.選材貼合青少年生活,提高學習興趣。以教學導入為例,可以用華為公司展現出的民族精神為導入材料,展示華為的奮斗成果。用數據表和市場銷售份額走勢圖以及華為企業(yè)文化精神的簡介,通過圖文材料引出除華為展現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還有哪些具體內容和表現。通過引導回答,厘清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為接下來的教學開展打好基礎。同時以圖片與文字材料相結合的方式,以提問式導入以及多媒體展示的形式呈現。圖片可以用數據大小及走勢圖對比直觀展現華為所表現出的企業(yè)民族精神,減輕青少年閱讀文字材料的視覺疲勞感。加之選擇華為作為導入材料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對青少年來說和自身生活相關,能引發(fā)青少年聯想和理解。通過問答形式,以簡單的問題作為課堂第一問,很好地開啟青少年的思維,逐漸代入課堂內容。
2.緊密結合時政熱點。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內容與初中有明顯差別,青少年在此階段的學習應該多了解國家形勢及政策。因此,針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輔助以不同的時政材料,可以深化青少年對黨和國家的情感認同。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人教版)中第七課第二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內容,講的是中華民族精神,新改編的教材對于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雖然增加了紅船精神,但形式略顯單一。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下載網絡上制作精美的微視頻,如節(jié)選自兩會講話的《習近平在兩會閉幕上的講話》視頻,背景音樂節(jié)奏感強,新式的動態(tài)畫面配合字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幫助青少年更有效地學習知識,培養(yǎng)青少年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責任感。教學內容應當隨時代變化而及時更新,不能固守原地。要保持吸收整合最新的資源和教學內容,對教學相關資料的不足之處進行彌補,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從而達到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
3.靈活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不能拘泥于原教材的限制,而要根據教師自身及青少年實際情況,對本節(jié)課的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在第一目“薪火相傳,越燃越旺”中,“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的設置是為了體現出“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但是這一目的教學內容“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體現不夠豐富,且占篇幅和時間略多,講重點的時間會不夠用。為了讓青少年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可以用時間軸顯示相關事件及發(fā)生的時間。通過對比就能明確得出“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變化而發(fā)展的”結論。第三目中“時代課題”的內容提至第一目。用時間軸得出歷史的時代任務,自然引出現今的時代任務,繼而引出下一個知識點。以時間發(fā)展為主線,引導青少年想象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近代史重大事件時間對比,青少年自主思考得出事件之間的聯系、特點,提高青少年思維的廣度,鍛煉青少年的解釋、概括能力。
4.豐富主題活動。在教學中開展教育活動,以促進青少年對理論的理解和接收,并落實到生活中。如開展詩句比賽“愛國詩句知多少”,在中華古詩詞文化中影響青少年,使青少年感受愛國人士對祖國的忠心赤膽、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等。學??梢越M織青少年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如近年上映的《紅海行動》《戰(zhàn)狼》等,還可以在班會中組織大家聊聊自己的觀影感受,引導青少年了解國家的現狀和進步,從而在與青少年聊天之間完成愛國主義教育。電影這個話題是青少年比較感興趣的,由于他們平時課業(yè)比較忙,沒時間去看電影,由學校統一組織觀看不僅滿足了青少年課余生活的需要,而且也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1]王明星.《文化生活》教學中培養(yǎng)青少年民族精神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2]張忠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培養(yǎng)策略[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6(15):49-5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郝? 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