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紅
在臨床上,胃脘痛十分常見,包含多種現(xiàn)代醫(yī)學疾病,主要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炎及球部潰瘍等[1],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胃脘部位疼痛、脹滿、惡心嘔吐、反酸等,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大幅度降低,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2,3]。為了探究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案對胃脘痛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診治的78例胃脘痛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研究,詳細研究情況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診治的78例胃脘痛患者,對患者進行隨機編號,1~78號,其中奇數(shù)號定為對照組,39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別為21例和18例;年齡25~79歲,平均(49.35±5.34)歲;其中急性胃炎 11例、慢性胃炎 9例、反流性胃炎8例、胃潰瘍11例。偶數(shù)號定為觀察組,39例,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別為22例和17例;年齡26~74歲,平均(49.34±5.23)歲;其中急性胃炎 10例、慢性胃炎11例、反流性胃炎7例、胃潰瘍11例。對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胃脘痛的診斷標準,表現(xiàn)出相應的臨床癥狀,資料齊全,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前沒有服用其他的治療藥物[4]。2)排除標準:合并存在嚴重臟器疾病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患者以及資料不齊全患者[5]。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硫糖鋁片口服,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3片;泮托拉唑腸溶片口服,每天服用1次,每次40 mg;嗎丁啉口服,每天3次,每次10 mg,連續(xù)服用28 d,即1 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方案,具體如下:方劑組成:炙甘草 6 g,姜半夏12 g,大棗 9 g,黃芩12 g,黃連 10 g,干姜12 g,黨參30 g。加減方案:如果患者存在反酸癥狀,則增加浙貝母、海螵蛸和煅瓦楞子;如果患者存在噯氣,則增加赭石和旋覆花;如果患者存在大便帶血癥狀,則增加白及和地榆炭;如果患者大便干燥,則增加大黃和枳實;如果患者疼痛劇烈,則增加川楝子和延胡索;如果患者存在胃灼痛癥狀,則增加敗醬草和金銀花;如果患者存在脅痛,則增加木香和柴胡;如果患者存在胃陰不足情況,則增加麥冬、沙參和石斛;如果患者存在便溏癥狀,則增加五倍子和白術;如果患者存在納差癥狀,則增加神曲、焦山楂和麥芽。用水煎服,每天1劑,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28d,即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1)觀察2組患者臨床效果。治愈:治療后患者的各種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通過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胃黏膜炎癥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胃黏膜慢性炎癥情況改善2個等級;有效:患者的炎癥癥狀改善一個級別,腺體萎縮程度減輕,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病情改善沒有達到以上標準[6]??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變化情況。中醫(yī)癥狀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7]。
2.1 2組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為97.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各項中醫(yī)癥狀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治療后,2組患者的中醫(yī)癥狀評分均明顯改善,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胃脘痛、胃脹以及納差方面改善明顯,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2)P<0.05
2.3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例,
2.4 2組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中出現(xiàn)8例不良反應患者,惡心嘔吐5例,食欲不振2例,皮膚不良反應1例,發(fā)生率為20.51%(8/39);觀察組中出現(xiàn)3例食欲不振患者,發(fā)生率為7.69%(3/39),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342,P<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工作壓力逐漸加大,工作時間不斷延長,導致生活飲食不規(guī)律,從而致使胃部疾病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8]。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胃部疾病均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胃脘痛,該疾病的致病因素非常復雜,治療的難度也比較大,常規(guī)的西醫(yī)藥物治療手段長期治療效果不佳,中醫(yī)治療手段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9]。
在中醫(yī)學領域,胃脘痛主要是由氣血不調(diào)和脾胃受損等引發(fā),飲食不節(jié)、七情內(nèi)傷和六淫侵襲等均與胃脘痛的發(fā)生存在密切關系[10],該疾病在治療之后容易反復發(fā)作,臨床上患者多以寒熱癥狀為主,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關鍵就是要分清楚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zhì),然后實施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如果患者因肝氣失調(diào)導致胃脘痛,則進行疏肝理氣治療;如果患者因胃失和降、脾失健運誘發(fā)的腹脹和胃脘痛,則治療重點為溫通補中,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胃脘痛的常用方劑,其中的黃連和黃芩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干姜和半夏具有辛溫散寒的作用,大棗可以益氣補虛,多種藥物共同發(fā)揮作用,達到恢復患者脾胃功能的目的[11,1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為97.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7.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中醫(yī)癥狀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更加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51%,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69%,2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胃脘痛患者采用半夏瀉心湯進行治療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綜上所述,胃脘痛患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不良反應比較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