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芳 趙倩義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兒童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最主要的病因之一,雖然兒童時期消化性潰瘍相對較少,但其消化道癥狀臨床表現(xiàn)最為明顯[1],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兒童感染率為41.9%~93.1%,平均感染率約為62.3%[2]。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治療主要為標準三聯(lián)或四聯(lián)療法,雖然多數(shù)患兒經(jīng)過藥物的標準治療療程,癥狀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但存在根除率比較低,長期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后不良反應明顯[3],容易造成腸道的菌群失調(diào)以及產(chǎn)生耐藥性等不良反應。而中醫(yī)中藥在治療本病過程中主要采用辨證治療,且不同患者間存在個體化的治療方法,臨床療效顯著。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兒科2017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47例,女43例;患兒年齡為5~13歲,病程為2~9個月;臨床表現(xiàn)為臍周疼痛的42例,表現(xiàn)為腹痛的40例,表現(xiàn)為其他消化道癥狀的8例。按照患兒就診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研究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平均為(8.29±1.84)歲;病程平均為(7.62±2.37)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平均為(8.44±2.91)歲;病程平均為(7.85±2.06)個月。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依據(jù)相關參考文獻的診斷標準及方法,通過13C 尿素尿素呼氣試驗(UBT)和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試驗確診是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表現(xiàn)為陽性者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
1.3 治療方法
1.3.1 研究組研究組患者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給予個體化的治療。中藥的基本方為:陳皮6 g,黃芩6 g,郁金6 g,黃連2 g,佛手6 g,枳殼6 g,厚樸6 g。隨癥加減:有脾胃濕熱癥狀者加茵陳10 g,茯苓6 g;有肝胃不和癥狀者加川楝子3 g,柴胡5 g;有脾胃虛弱癥狀者加白術6 g,太子參6 g。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療程為15 d,治療期間讓患者停止服用其他的藥物。
1.3.2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阿莫仙膠囊口服,每次0.25 g,每日2次;甲硝唑片口服,每次0.2 g,每日2次;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療程為15 d,治療期間患者停止服用其他的藥物。
1.4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均檢測其幽門螺桿菌水平,觀察患兒泛酸、胃痛、噯氣以及飽脹等臨床癥狀變化的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治療的效果[4]。治愈:患者的幽門螺桿菌由陽性轉(zhuǎn)變?yōu)殛幮裕∽兊奈葛つせ謴驼?,常見的臨床不適癥狀消失;顯效:患者的幽門螺桿菌由陽性轉(zhuǎn)變?yōu)殛幮?,病變的胃黏膜基本上恢復正常,常見的臨床不適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患者的幽門螺桿菌由陽性轉(zhuǎn)變?yōu)殛幮曰蛘邫z測結果為弱陽性,病變的胃黏膜范圍比治療前縮小約2/3,常見的臨床不適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水平、病變的胃黏膜范圍以及患者常見的臨床不適癥狀沒有任何變化甚至加重。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8.89%,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情況比較
2.2.1 2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情況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的泛酸、胃痛、噯氣以及飽脹等臨床癥狀情況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情況比較 (例,%)
2.2.2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情況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的泛酸、胃痛、噯氣以及飽脹等臨床癥狀情況相比,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情況比較 (例,%)
幽門螺桿菌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致病因子[5],大量的文獻報道證明幽門螺桿菌和兒童的慢性胃炎及消化性的潰瘍有密切的關系。幽門螺桿菌根除后可以改善兒童的消化不良等癥狀,但是在西醫(yī)西藥治療的過程中,由于兒童難以耐受抗生素的不良反應以及幽門螺桿菌的耐藥性逐漸提高[6],醫(yī)者不斷尋找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非抗生素的治療方案。
在中醫(yī)學中,胃痛屬于“胃脘痛”的范疇,是兒童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病之一,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是脾胃虛弱,以邪毒或者寒熱濕互結導致氣機的升降失常,耗傷中氣,瘀阻胃絡為標,臨床上常見的胃黏膜水腫、充血或者糜爛等,大多數(shù)為實證。本研究中用陳皮、黃芩、郁金、黃連、佛手、枳殼、厚樸為基本方,有行氣清熱的功效,依據(jù)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隨癥加減,有脾胃濕熱癥狀者加茵陳、茯苓;有肝胃不和癥狀者加川楝子、柴胡;有脾胃虛弱癥狀者加白術、太子參。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15 d的治療,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泛酸、胃痛、噯氣以及飽脹等臨床癥狀情況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泛酸、胃痛、噯氣以及飽脹等臨床癥狀情況相比,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中醫(yī)治療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效果確切,對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方面明顯好于常規(guī)的西醫(yī)西藥治療,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