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應該將語言教學和培養(yǎng)思維品質并重。在設計閱讀教學任務時,應融入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和思維方法的訓練。本文對比了兩位英語教師的教學實例,闡述了無痕思維培養(yǎng)方式的優(yōu)勢,并嘗試探究引導學生養(yǎng)成思維品質的方法:讀前巧預測、讀中多活動、讀后重延伸。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巧用追問、多提參考性問題等形式,自然提升學生的思維廣度、深度和高度。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痕,無痕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才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之一。
1. 什么是無痕的思維培養(yǎng)方式
無痕,即沒有痕跡,不留印記。無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圖與目的隱蔽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給學生以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與有痕教育相比,無痕教育將教育的目的與方式隱蔽化,從人性角度出發(fā),尋找一種與學生的本性更契合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和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淡漠無痕無痕和春風化雨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品格。
無痕的思維培養(yǎng)方式,是指教育者不公開教育目的,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采用各種手段與方法,對受教育者實施思維訓練,從而讓受教育者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品質,培養(yǎng)受教育者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多種思維的一種方式。
2. 實行無痕的思維培養(yǎng)方式的必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學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苯逃绱耍虒W亦如是。無痕的思維培養(yǎng)方式正因為隱去了思維訓練的目的與方式,把耳提面命式的強行灌輸變成了柔美彈性的滋潤滲透,才能消除學生的“受教”角色意識和抵觸心理。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在教師構建的支架下積極思考,自覺改變已有的思維模式而又在不知不覺中主動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讓學生的思考猶如呼吸般自然,充滿了人性化的關懷與藝術美的教育智慧。
3. 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無痕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3.1 讀前預測,拓寬學生思維廣度
預測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要求讀者根據已了解的文本信息,結合自身的認知經驗,通過自身的理解和推斷,對文本內容或后續(xù)的情節(jié)發(fā)展等進行猜測,并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驗證。預測以圖式理論為基礎,在減輕學生焦慮、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同時,能激活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
在這兩堂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不約而同地以圖式理論為基礎,通過播放視頻導入主題,通過預測激活學生思維。過程大相徑庭,結果自然截然不同:教師A通過一個籠統(tǒng)的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Mars?”來讓學生根據頭腦中的已有圖式自由暢談。由于受知識所限,學生產出不夠豐富,從而導致根據標題“Moving to Mars”預測文本可能會討論的問題時,答案很是單薄。而教師B則在導入主題后做了個“quiz”,貌似是通過“True or False”的判斷來教授生詞,實則是在無痕地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并通過舊圖式,進行新內容的滲透,為接下來的預測搭建了充分的支架。整個課堂上,學生參與度高,思維敏捷、邏輯清晰、答案豐富,且避免了天馬行空的胡亂猜測。這種恰到好處、不露痕跡的激活,更為有效地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度及邏輯性,拓寬了思維的廣度。學生大腦中相關的知識紛紛涌現,從而很快找到閱讀定位,并形成了對所讀內容的猜測。
3.2 讀中活動,挖掘學生思維深度
(1)自主構建導圖,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
思維導圖是一種注重形式和結構的新興思維工具,圖文并重。它能充分調動人的各項感官,使大腦發(fā)揮最佳功能,被稱為促進記憶、從文本中獲得信息的有效學習策略,也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簡單而有效的工具。
兩位教師在對文本內容進行處理時,都用到了思維導圖,不同的是教師A在PPT上直接呈現了導圖及四個關鍵詞“when”“why”“how”“what”,沒有給學生任何思考的余地,并且在四個關鍵詞后給出了相應的小節(jié),教師就這樣直接將文本進行了分段。這就掩蓋了繪制思維導圖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初衷,為了有而有,痕跡明顯,體現了假思維、真灌輸。而教師B則通過讓學生自主概括每小節(jié)的主題大意,歸納出關鍵詞,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段后再繪制思維導圖,沒有絲毫的強加之意。通過這種方式,教師B無痕地搭建了思維導圖的支架,啟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而教師本身自始至終只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的主人依舊是學生。
(2)多設參考性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教師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通常分為兩類: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所謂參考性問題,是指教師并不知道答案,提出此類問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跳出文本,多設參考性問題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兩位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對參考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教師A痕跡非常明顯,且局限于“while-reading”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后,該教師或直接出示答案供學生選擇,或在PPT上注明是“further thinking”。這種顯山露水的思維訓練讓人感覺極不自然,甚至有嘩眾取寵之嫌,容易讓學生產生恐懼與誤解。學生會認為“further thinking”很難,從而產生抗拒而導致思維不開闊。事實表明,課堂上學生的表現為思維呆板、反應遲鈍。教師B則將參考性問題蘊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例如,在“before-reading”環(huán)節(jié)的“quiz time”中,學生做完最后一個判斷后,教師設置了一個問題“Is life on Mars better than that on Earth?”又如在“while-reading”環(huán)節(jié),對比完目前的與2100年的宇宙飛船的速度及到達火星的時間后,教師問了這樣兩個問題:“Is the faster the better? Why or why not?”以及“Which one do you like better, the faster or the slower? Why?”教師B的參考性問題貫穿于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整個流程自然流暢,而學生的反響相當熱烈,而教師只是通過語言水到渠成,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學生在自然的語境中提升了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達到了無痕的絕妙效果。
(3)巧妙使用追問,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后續(xù)動作,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回答結束后的下一個教學步驟和策略。學生在回答教師的追問時,必須挖掘表面現象背后的真相,尋找支持觀點的各種理由,這樣不僅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機智,也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進學生思維的深度,鍛造學生思維的強度。
在這兩堂課上,教師A的追問很少,基本都是預設問題的呈現,而教師B則不同,非常機智地使用追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quiz time”環(huán)節(jié),在一學生說:“Life on Mars is better than that on Earth.”后,教師追問:“How do you know that?”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及閱讀文本的興趣。同時,在學生無法解答時,教師又說:“We havent been to Mars before, so Ill put a question mark here. Before leaning something about Mars, we have no right to say whether its better or worse.”通過教師的追問,學生自然打破了思維定勢,并對問題進行了再審視,最后在學完文本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發(fā)展了自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3.3 讀后延伸,提升學生思維高度
語言學習一般要經歷輸入、內化和輸出三個階段,讀后活動作為閱讀后語言輸出階段,既是對讀前、讀中的拓展和升華,又是教師引導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過渡的過程。因而在設計讀后活動時,教師一定要注意梯度,體現任務的開放性和思維的發(fā)散性。
在讀后階段,教師A給出關鍵詞,帶著學生總結歸納火星與地球生活的利弊,思維培養(yǎng)的痕跡明顯,反而極大限制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而教師B的活動是:(1)辯論:火星與地球的生活哪個更好?(2)討論:如果繼續(xù)留在地球,我們該做些什么?如果想去火星生活,該如何讓這一夢想成真?這兩個活動謹遵認知規(guī)律,層次分明、由易到難,由半開放到全開放,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那一刻,整個課堂沸騰了,學生各抒己見,將課堂氛圍推向了新的高潮,讀后活動就這樣成為了學生思維的延伸之旅。
總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在注重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立足學生實際,積極培養(yǎng)其思維品質。誠如詩人泰戈爾所說:使鵝卵石趨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思維訓練也需要這樣的“輕歌曼舞”。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課堂定能煥發(fā)出無限生機,學生定能在無形之中收獲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徐斌. 徐斌無痕教育[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楊耀東,李梅. 心理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4]滕家慶.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20個細節(jié)[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魯子問,康淑敏. 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貴麗萍,黃建英,周勇,林妮. 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思維活動:評判性閱讀視角[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7]李杰.利用深層閱讀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2(9).
[8]Farrand, P. et al. The efficacy of the “Mind Map” study technique[M]. Medical Education, 200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高級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