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知識經濟與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博物館也在不斷與時俱進,多方面的使用新媒體技術,運用新的媒介手段,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影響,但對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仍存在不足。本文將舉例東北三省博物館,進一步探討新媒體技術運用對博物館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博物館;新媒體技術;應用;社會影響力
由于我國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新媒體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社會、企業(yè)、家庭的方方面面。博物館作為傳遞正能量的樞紐,更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將新媒體技術與博物館的運行相結合,以進一步提高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一、東北三省博物館的相關信息
1.微信、微博等開通情況
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調查研究可知,在東北三省的博物館中,一級、二級、三級的博物館總數(shù)可達到55個。這55個博物館中,開通微信、微博的比例分別是55%和31%。在所有已開通微信的博物館中,一級博物館的未開通率最低,只有一個博物館沒有開通微信。同樣,在我們觀察已開通微博的博物館中,一級博物館的未開通率也是最低的。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可分析得出開通微信、微博的博物館數(shù)量與博物館的級別大致上是成正比關系的。博物館的級別越高,它們就會越多地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而擴大它的影響力。
2.微信、微博推送消息以及推送的頻率
在已開通微博的博物館中,發(fā)5條以下包括沒發(fā)微博的博物館高達96%。在已開通微信的博物館中,發(fā)5條以下及未發(fā)微信推送消息的博物館比例分別為73%、20%。通過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一級、二級還是三級博物館,他們對微信、微博的使用率較低,推送消息較少。與此同時,我們也根據(jù)博物館的級別將博物館分類,進行推送消息數(shù)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一級博物館推送的消息多于三級的。因此,我們可發(fā)現(xiàn)博物館的級別與推送消息的數(shù)量、頻率也是有關的。級別較高的博物館,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也更加充分、高效。
我們觀察那些推送消息較少的博物館,發(fā)現(xiàn)推送消息及頻率較低的博物館,實際上也是有規(guī)律的。有一部分頻率較低的博物館是在注冊微信、微博賬號之后,有一段推送消息的高峰期,在一個月左右后會不定期的更新推送。在經歷了一陣推送低迷之后又開始新一輪的高峰期,反復循環(huán)。這可看作是一種間歇性的停止。還有一部分推送消息頻率較低的博物館,在經歷推送消息高峰期后的一個月就不再更新推送了。我們可將這種看作永久性停止。
最后,我們可從東北三省的數(shù)據(jù)調查知道,大多數(shù)博物館的推送消息的數(shù)量與頻率呈現(xiàn)出波浪式的浮動。因此,大多數(shù)博物館雖然在日常的運行中結合了新媒體技術,但實際上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率很低。
3.微信、微博消息的推送內容
博物館的微信、微博推送內容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博物館的日常運行有關的內容,例如,博物館內藏品的介紹、日常業(yè)務等;一類是與博物館日常運行無關的。在已開通微信平臺的博物館中,平時發(fā)送的消息與博物館日常運行有關的大致占總消息的69%。開通微博的博物館中,與博物館日常運行有關的消息所占比例為82%。
總體來說,目前大部分博物館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還是以維持日常運行為主。所以當前博物館對新媒體的運用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觀察推送與博物館運行無關的消息,也可看出博物館對社會大眾的關注度與責任感。同時,這類內容的推送消息有助于博物館向社會傳遞正能量。但如果這類的推送消息過少,也可能使博物館的內部出現(xiàn)問題。
二、新媒體技術
1.新媒體簡介
對于新媒體技術,大家一直以來也沒有明確的定義與說法。新媒體技術的重點不在于“媒體”,而在于“新”字。傳播信息的媒介一直都有,但之前的信息傳播媒介主要是報紙、電視、廣播等。隨著時代的進步,現(xiàn)在的媒體表現(xiàn)形式也在不斷地改變,以APP、微博、微信為主。相較于傳統(tǒng)的媒介手段,新型的媒介手段的曝光率較高、傳播速度較快。
2.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
現(xiàn)在我國的知識經濟與互聯(lián)網的不斷更新,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為了增強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許多博物館都在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不斷的轉型、提升。
(1)數(shù)字博物館。隨著計算機技術在生活中的普遍應用,博物館也開始引用先進的電子技術,運用信息化的數(shù)據(jù)庫,也就是“網上博物館”。在當今這個足不出戶就能游歷世界的時代,數(shù)字博物館便可很好地向世界各地的人展示內容,傳達正能量。數(shù)字博物館,將展品信息、展品查詢、展覽介紹通過網絡平臺向觀眾展示。這種網絡的虛擬展示有利于博物館合理的利用資源,將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2)APP的使用。從當前的時代來說,智能手機的使用已是相當普遍,所以這幾年掌上APP也開始發(fā)展起來。掌上APP具有流通性強、溝通性強、方便瀏覽、快捷等特點,所以許多博物館為加強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開始開發(fā)各式各樣的APP,進一步宣傳教育。
(3)互動式展品。新媒體技術憑借先進的技術,通過加強溝通的方式,發(fā)展出更多地表現(xiàn)形式。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群眾更喜歡體驗式展品的感覺,強調一種參與感。目前,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會開設互動式的展品,希望通過親身的感受體會到展品的價值與意義。這不僅促進了觀眾與博物館的交流,還促進了正確的價值觀、正能量的傳播。
(4)遠程媒介。由于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博物館的資源可擴張到場館外。外地博物館的資源可共享到其他場館里的博物館中。博物館可通過遠程技術,將場館外的資源傳播到場館中,跨越地域的差異,使群眾瀏覽世界各地。
3.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應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展示的內容不夠。博物館的日常任務是文物展示,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幫助的作用,豐富文物展出的形式。雖然新媒體技術比較新穎、吸引人,但不能將新媒體技術過多的使用,掩蓋實際的功能作用。同樣的既不能盲目跟風,也不能一味追求技術先進。
(2)傳播目的不明確。當前,我國的許多博物館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存在一種盲從的問題。有些博物館會引進一些沒有必要的項目,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運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因此,任何新技術、新項目的引用都需要更多地關注,管理者要細致地了解各種設備的功能、效果以及在展示中的規(guī)劃。
(3)設備的穩(wěn)定性不夠。新媒體技術能很好的應用是基于設備的穩(wěn)定性與正確的管理。由于數(shù)據(jù)流量的增加及場合的變化,對博物館使用設備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同時,由于我們國家愈加重視知識文化建設,所以也更加重視博物館的發(fā)展事業(yè)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新媒體技術發(fā)展的前景很好,必將會更多地運用在博物館中??傊?,為了博物館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新媒體設備在博物館中的應用,加強對設備的探索和開發(fā)。
(4)學術知識基礎不牢靠。新媒體技術的設計與運用的基礎是牢靠的理論知識。博物館的展覽活動不是憑空捏造、隨意的活動,是需要基于學術知識來設計、制作的。
(5)新媒體展示的邏輯性不強。當前的很多博物館將過多的重點放在新媒體技術上,反而會導致新媒體技術脫離了實際需求,本末倒置,失去了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價值。
三、新媒體技術對博物館的影響
1.增強與公眾的交流互動
在傳統(tǒng)的博物館介紹中,一般都是講解員對參觀的群眾進行講解,將知識傳遞給觀眾。但這個講解輸送知識的方式,對一開始不怎么了解展品的群眾來說過于枯燥。這種形式不僅不能激發(fā)觀眾的興趣,也不能有過多的交流互動。但在博物館運用新媒體技術之后,進一步建立網站交流。這就使許多不能出門的群眾也能通過網站了解展品的歷史背景與相關信息。公眾在網站可以自由地發(fā)表意見,這也有助于博物館及時地給公眾提供合適的服務。同時,網站的建立可以相對地減少講解員以及講解員的工作量,讓他們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與知識儲備。通過網站的交流,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社會地位。
2.整合博物館資源
傳統(tǒng)的講解員講解知識的方式,是一種有限利用資源的形式。但是在博物館使用新媒體技術之后,建立新型的網站交流,將各種零散的資源結合。這也有利于那些不方便出門的群眾進行查閱以及學習。同時,節(jié)省了很多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他們也增加了更多的時間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與素養(yǎng)。
3.實現(xiàn)博物館數(shù)字化
博物館通過應用新媒體技術的相關設備,整合內部資源,建立對應的數(shù)據(jù)庫,使得工作人員的工作與學習數(shù)據(jù)化,更便于管理,適應現(xiàn)代化的大環(huán)境。數(shù)字化的博物館,可以將枯燥的展品講解,變得更加有趣生動化,吸引更多群眾的注意力。例如,輸入展品的名字,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展品的背景、歷史故事、價值等,增強觀眾學習的興趣。
四、結語
博物館與群眾都希望能夠有互動交流,但是博物館在運用新媒體技術方面還是有一定的不足。本文在結合了東北三省博物館的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了博物館在使用新媒體技術方面的問題。博物館在加強自身傳統(tǒng)業(yè)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整合資源、促進與群眾的交流溝通,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黃子軒.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維護措施和方法[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4):110.
[2]邵 丹.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維護措施與方法研究[J].電腦迷,2018(11):57.
[3]劉子甲.計算機軟件工程的維護措施和方法研究[J].科技風,2018(26):63-64.
作者簡介:朱江(1972-),男,漢族,遼寧省遼陽人,本科,中級館員,研究方向:東北歷史、地理、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