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梅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一部分的詩詞文化,怎樣走進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呢?考慮到教學資源的選擇利用、學習興趣點的差異、學習水平的高低、學習方式的不同等因素,筆者以統編本教材低年段出現的古詩詞為依托,把傳統詩詞文化的學習與學生真實鮮活的生活結合起來,開發(fā)詩詞系列微課程,培養(yǎng)學生親近古詩的情感。
一、詩海拾貝——對照生活發(fā)現美
在浩瀚的詩海中,入選教材的古詩就是一枚枚漂亮的貝殼。它們具有內容淺近,趣味十足,貼近兒童生活的特點。如一年級上冊的開篇古詩《詠雪》以謎語形式出現:“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水中都不見?!睌底掷奂拥男问绞菍W生喜歡的,猜謎的樂趣更是學生樂意體驗的,所以數一數、猜一猜之后幾乎一遍記住,而且猜出謎底的根據就是下雪時見過的類似情景。學生自覺主動地將詩中描述的景象與生活對應起來,輕松地打開了詩歌的大門。
無獨有偶,上冊最后一個單元中李嶠的《風》,同樣是一首謎語詩。筆者認為這飽含著編者的美好意愿:讓學生在任何一個季節(jié)、任何一種天氣情況下都能看見自然界的最富于細微差異的美。為了這個意愿,十分重要的是要找到美的角落和美的時刻,以便讓學生在當時當地去看見、感受、理解,并把這些東西深印在自己的心中,這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情緒記憶。所以,作為教者,我們有義務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美感體驗,讓他們意識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皆可入詩。詩人對景、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寫中隱藏著生活的美。
《詠鵝》作為“日積月累”板塊出現的第一首古詩,同樣深受學生喜愛。一提到“鵝”,學生就上演了“大合誦”,而且一遍遍樂此不疲。聽筆者介紹是詩人7歲時所作,更是欽佩不已。親近動物是兒童的天性。于是,課后建議他們搜集白鵝各種姿態(tài)的圖片,或利用假日去農村看看白鵝游泳、唱歌、戲水等情景。之后,有學生興奮地報告自己所見的白鵝跟詩里寫的一樣昂頭唱歌;有學生表演白鵝梳理羽毛的動作;有學生模仿鵝高傲的步態(tài),惟妙惟肖,引來一群學生圍觀模仿;還有學生帶來一根白鵝毛,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p>
為什么這首詩能讓學生自覺主動、興趣盎然地去豐盈體驗和積累呢?筆者以為熟悉的對象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只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學生認可古詩學習與觀照生活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從靜態(tài)的文字與動態(tài)景象的碰撞中獲得了愉悅感,陶冶了情操。于是,“詠物組詩”的微課程初具雛形。動物類的古詩《畫雞》《蜂》《馬詩》,植物類的古詩《詠柳》《梅花》《竹石》《賦得古原草送別》等,通過“學一首帶一串”的形式在晨間午后一一推薦給學生誦讀。
從平凡的事物中領略到美,必須具有發(fā)現美的眼睛。在兒童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時段,我們加以細致引導,有意識地指點一二,激發(fā)他們與生俱來愿意親近自然的天性。那么誦讀那些取材于生活的詠物詩何嘗不是在釋放學生親近生活的熱情?在輕松愉悅、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學生調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觀察、感悟生活,便能自然地在生活中融會貫通所學。這個微課程的實施在無形中開啟了學生親近古詩的情感之門,邁出了“詩海拾貝”的重要一步。
二、與詩同行——拓展復現找情趣
簡單的組詩誦讀是無法維持學生讀詩的長久熱情的,他們厭煩單調,喜歡新鮮生動的生活。因此,低段古詩教學應著力尋找與生活聯結的情趣,從而激發(fā)并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
童年生活豐富多彩,可又稍縱即逝。如何為童心保留一份美好?現階段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詩詞中有許多形象深入人心:《所見》中“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的小牧童淳樸率真;《村居》里“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散學兒童無憂無慮;《池上》里“偷采白蓮回”的撐艇小娃稚氣可愛;《清平樂·村居》中“溪頭臥剝蓮蓬”的淘氣小兒活潑可愛;《小兒垂釣》里的蓬頭稚子機警聰明……古代兒童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是吃著洋快餐、玩著電子游戲、看著動漫長大的孩子無法體會到的。如何為缺乏生活體驗、缺少與自然親近的學生補上一課?“童真童趣”微課程隆重登場。
首先是穿越式復現?!皼]電子游戲玩,沒動畫片看,古代的兒童會做些什么呢?”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猜測可能的情況。這種好奇心就是強烈的探究欲、學習欲。抓住這一契機,我們重新組合:先五言后七言,從詩到詞,按朝代順序一首一首讀下來。學生在詩中與古代同齡人進行了一次次精神上的“相遇”,產生了發(fā)自內心的感觸:捉蝶釣魚挑蟋蟀,采蓮捕蟬放風箏……生活真是豐富多彩呀!
接著是生活式復現。學著“偷采白蓮回”的小娃,說一說自己做過的有關“偷”的糗事;化身為《宿新市徐公店》中的黃蝶,想象描述被兒童急走追逐,最終飛入菜花讓他們無處可尋的有趣;和老師合作把《回鄉(xiāng)偶書》編成小劇本演一演;讀完《村居》后,動筆將自己放風箏的場景畫一畫……巧妙地把古今兒童的生活通過微課程串聯起來。當學生把詩人心態(tài)、時代背景和古詩意境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個個奇趣的幻想、一段段生動形象的表演、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圖畫或是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歌曲再現時,也就走過了一段“與詩同行”的愉快之旅。
“什么時候換新詩?”“古代的小孩還做過什么好玩的事?”聽到這樣的問話,我欣慰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已經油然而生。每讀一首詩就是回味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反之,每一個生活情景又在詩句中重現蘇醒,喚起學生對繽紛生活的熱愛。
三、詩意棲居——華麗轉身巧運用
除了在課內外依托教材資源實施常態(tài)的詩詞微課程外,筆者發(fā)現將讀詩與育人結合起來,也是具有開發(fā)意義的微課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因認知不到位出現不良行為,如浪費糧食、大聲喧嘩;學習上容易出現態(tài)度不正、驕傲自滿、拖延磨蹭等現象。而古詩中關于惜物惜時、求學讀書、立志進取等積極思想內容的詩句,教育意義非常明顯。
如,看到打翻在地的營養(yǎng)午餐、隨意亂倒的飯菜,就用《憫農》來勸說不要浪費。容易翹尾巴,成績大起大落的同學,需要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激勵。在樓道走廊大聲吵嚷喧嘩的同學,提醒他們多看“不敢高聲語,恐驚讀書人(改編自“恐驚天上人”)的墻壁標語……
以詩育人,不僅讓詩從紙上凝練的文字變成豐富的畫面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更將語言的能量化作一道道精神之光,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一是用詩句勸說教育他人,提供了展示古詩學習效果的機會,滿足學生學有所用的心理;二是將詩詞置身于勸諫的情境活動中,能賦予它更多的熏陶感染魅力,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三是詩詞通過交流得以鞏固,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加深理解后,也成為今后學生語言和文化的積淀。這是讓詩棲居于兒童生活的意義。
微課程因內容容量小,實施時間短,見效快,并能夠以鮮明的特色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等優(yōu)勢被很多教育界的大家認可和提倡。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和拓展的詩詞微課程逐步走進低段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它的根本價值是服務于語文課程,開發(fā)的本意與主旨也是始終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存在。
(作者單位:安徽合肥市肥東
縣店埠學區(qū)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