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旋
摘要:古箏作為一件中國傳統(tǒng)民族彈撥樂器,不僅承襲了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建國以后,逐漸成為各音樂學院、師范類高校中的“民樂演奏”專業(yè)方向之一,呈現(xiàn)出越來越規(guī)范化、科學化、系統(tǒng)的態(tài)勢。本文擬對師范類古箏專業(yè)學生的教學展開分析和研究,將古箏教學中“練琴”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剖析,展開討論師范類高校古箏表演專業(yè)學生在練琴時遇到的幾個問題:練琴的高效性、高強度練琴的利弊、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鴻溝等。
關鍵詞:古箏專業(yè)學生、教學、常見問題
古箏系全國師范類音樂表演專業(yè)中較為熱門的彈撥表演專業(yè)之一,生源數(shù)量較其它器樂表演專業(yè)來說更為充足,但學生生源水平差距較大,亦有一定地域性特征:一線城市及中、東部城市的學生基礎能力明顯優(yōu)于我國西北、西南地區(qū)生源,不論從樂曲難度還是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完成度來說,都有一定的差異。本文以地處于的云南省省會昆明市西部211學?!霸颇蠋煼洞髮W”音樂舞蹈學院為例,簡要分析在古箏教學中的“課后練琴”遇到的常見幾個問題,進行古箏演奏理論的理解能力、課后實際操作可變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等三個角度進行剖析和小結。
一、課后練琴的高效性。本科學生較初中、高中學生學習古箏演奏理論應更進一步,而大多數(shù)學生在進入本科學習以后,依舊保持備考時,量大、只動手少動腦的肌肉記憶模式訓練,這對于本科教學來講是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在高考藝術生備考階段的練琴模式,多以“練琴時間多”、“練習曲目相對集中”、“相對固化思維”的特點進行訓練,并不允許學生有“大”空間的“個性發(fā)揮”,而這些特征就決定了學生在本科入學以后存在“思考惰性”、“依賴老師的指導”、“缺乏獨立分析的能力”等特征。在課后練琴時常常以時間長短為考量依據(jù),以演奏作品的難度為學習目標,因而喪失了本科學生在專業(yè)學習時應該具備“深度思考優(yōu)于盲目操練”、“明確理論價值”、“辯證分析古箏基礎演奏理論”的能力。在課后練琴中的深度思考指不盲目給彈琴下定義,諸如:“刻苦就能彈得好”、“彈得不好就是不夠刻苦”等毫無邏輯的定義??炭啾厥墙⒃诠殴~基本演奏方法正確、練琴習慣優(yōu)化的基礎上,一味追求刻苦,而沒有辯證地去分析、小結練琴的重難點,就是一次低效、無效甚至是反效果的練琴經(jīng)歷。對于任課教師來說,針對性地分析學生演奏的個性特征,而非基于預設備課內容程式化授課,是極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明確地指出演奏技法所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在課后練琴時是否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勾托貼弦角度與手型穩(wěn)定的關系、手型外觀與演奏狀態(tài)的關系、指甲佩戴與基本演奏技法觸弦的關系等等。任課教師給出的理論建議越具體、越科學、越詳盡,學生理解理論的深度越大,在練琴時所消耗的盲目操練時間則會大大縮減,在多次反復鞏固的量化進程中,逐漸建立“具備個性”理論分析能力和演奏實踐能力,百利而無一害。相反,在教學過程中,過分要求學生做“無意識地”刻苦訓練,是對本科學生能力的低估,更是對古箏教學科學體系化的無視。提高課后練琴的高效性,是對古箏教師自我業(yè)務能力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課堂上精準解析學生的演奏問題,給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才能給學生培養(yǎng)出具有思辨意識和自我管控能力的高效專業(yè)彈箏者。
二、高強度練琴的利弊。在可供本科生自由掌控的練琴時間范圍內,高強度練琴一度成為學生之間競爭比拼的項目之一,高強度練琴會產(chǎn)生的問題以及帶來的憂患意識,值得任課教師深度思考。高強度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競技”,對于“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競技精神來說,古箏演奏儼然不是一門競技項目。但是,高強度地肢體肌肉記憶確實能給古箏演奏者帶來高速度、高力度以及高熟練度的優(yōu)勢,不過在隱藏的高強度下,是否會使演奏者患上關節(jié)疼痛等職業(yè)病,這是值得思考的。在高強度的練琴壓力下,對作品的熟練度的追求,有時會使人忘記演奏音樂的初衷,即,音樂使人快樂。強烈地抱負心會沖昏演奏者的頭腦,在追逐高熟練度的路程中不回頭,而疼痛等傷病問題則會讓彈箏人懷疑自己的能力,有時會徹底失去對音樂“美”的感知能力,這就是高強度練琴可能會給學生帶來的弊端。在高強度練琴的壓力下,保持聆聽音樂本體的能力,感受手指彈琴的敏感度,究竟每一處細節(jié)的音樂處理,才是保證高強度練琴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鴻溝。通常在古箏表演專業(yè)教學中,我們常采用一對一針對性教學。首先由學生演奏古箏作品或作品片段,然后由任課教師提出問題,最后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學生能夠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流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的教師與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學生中有一條鴻溝。作為本科學習,已經(jīng)具備一定理解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但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常常缺失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分析問題。古箏教師常常以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模式進行教學,給學生挑出毛病,指出應該怎樣做,但常常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能力:辯證分析的能力。在提出問題以后,往往請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或哼唱進行教學,對音準、節(jié)奏、速度、強弱能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對“音準訓練的方法”“音樂處理的基本原則”避而不談,在譜面上做出詳細的標注,則成為一些老師授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并非不贊成教師對譜面的標注,而是,在標注之前是否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處理的常識、原則,請學生辯證地分析譜面,從而提高學生的讀譜能力,而不是標譜能力,因此,分析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才是高效連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橋梁,而針對性的讀譜分析、具體指向性的練琴指導意見,是分析問題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中之重。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本科古箏專業(yè)教學中常見的幾個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淺顯的看法,是本人從事古箏專業(yè)教學十多年來的一點心得體會,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同仁們提出更好地建議,更好地提高古箏教學能力,為古箏專業(yè)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