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萍
摘? 要: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古詩詞、成語、諺語、歇后語,能適當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啟迪邏輯思維,深化生物學科知識,又能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生物;詩詞;興趣;思維;素質;諺語;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深化,我們一線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中引入并應用一些精煉優(yōu)美、千古傳誦的詩辭歌賦,或者通俗易懂的諺語來進行教學,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學習。
一、導入新課,先聲奪人
用詩詞導入新課,會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精神飽滿,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講授《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時,用多媒體出示一幅老農辛勤勞作圖,學生可能想到什么詩詞。學生會聯(lián)想到李紳的《憫農》中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辈⒓皶r提問:“老農為什么會頂著烈日鋤禾?”學生積極思考、分析。講授《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時,用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及時提問:“落紅是怎么化成護花的春泥呢?”也直接進入了本章的教學重點內容。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學內容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學習《芽的類型和結構》,讓學生齊詠唐朝賀知章的《詠柳》,并適時提出:“綠葉是由什么結構發(fā)育而成的?”從而引出本節(jié)的學習內容,同樣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畫龍點睛,增強實效
在教授新知識時,把深奧的生物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某些生物知識可以適當?shù)厍度氤烧Z、諺語,一句乃至一首優(yōu)美的詩詞等。如“傷筋動骨一百天”(與骨的傷后愈合有關);又如“冰上爺倆翻了車,要誰去看骨外科”和“童叟躬身棋邊座,長此以往誰背駝”,則考查骨的成分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比例,決定了骨的硬度和彈性;用“十指連心”來考查皮膚的真皮中分布著大量的感覺神經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用“一針見血”考查出血至少要傷及皮膚的那層結構,皮膚的真皮中有豐富的血管;“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有些植物在移栽的過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壞,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減弱,蒸騰作用喪失大量的水分,所以很難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強,可以用莖等進行無性繁殖;“癲狂柳絮隨風舞”,種子的傳播方式有多種,像柳等植物的種子很輕,靠風力傳播;“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說明植物生長與水,陽光關系;“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指鳥類的季節(jié)性繁殖和遷徙行為。
三、以詩深化,升華主題
良好的開端并不等于成功的全部,而結課的失當也會導致功虧一簣。以詩詞結尾,既寓教于樂,讓學生深化所學知識,又能渲染課堂氣氛。例如: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發(fā)育》后,引用辛棄疾的詩詞:“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闭垖W生運用所學過知識分析“豐年”與“蛙聲”之間的關系,深化本節(jié)的主題,使學生更加重視“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結束《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內容后,讓學生辨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中詩人是否有失當之處,春蠶“作繭自縛”后并沒死而是化蛹成蛾,屬于變態(tài)發(fā)育。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運用所學生物知識分析生物現(xiàn)象,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感和學習的樂趣。再如學習《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就可以引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宋·蘇麟《獻范仲淹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來引出環(huán)境對生物形態(tài)、生理分布產生的影響。引用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引導學生分析草與豆之間的關系。這樣使教學內容非常形象生動,學生樂于接受。
四、啟迪思維,培養(yǎng)能力
以詩詞、成語、諺語、歇后語為載體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理解、運用能力的試題屢見不鮮,在試題中運用詩詞,能啟迪學生的思維。用詩詞、成語、諺語、歇后語命制試題時,應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這樣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效率更有成效。例如:(1)下列敘述中屬于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的是( )A.春來江水綠如藍B.雨露滋潤禾苗壯C.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2)“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詩中的“綠”其實是由衣藻等大量植物繁殖引起,請問衣藻屬于下列哪類植物()A.苔蘚植物B.蕨類植物C.藻類植物D.種子植物;(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詩中描寫燕子的什么行為( )A.求偶B.筑巢C.育雛D.產卵;(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落紅化作護花的春泥,春泥中護花的營養(yǎng)是(? )A.礦質營養(yǎng)B.有機營養(yǎng)C.有機營養(yǎng)和礦質營養(yǎng)D.有機營養(yǎng)和其他特殊營養(yǎng);(5)“凡事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睆纳飳W的角度分析,這一詩句反映了生物具有(? )A.遺傳性B.變異性C.適應性D.應激性;(6)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變異現(xiàn)象(? )A.一娘生九子,連娘十個樣B.將門出將子C.歪瓜結正果D.正果結歪瓜;(7)“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了植物的開花受下列哪種因素的影響(? )A.溫度B.光照C.水分D.光照和溫度;(8)“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句中黃蝶的活動不能用下列哪一種特性解釋(? )A.遺傳性B.變異性C.應激性D.適應性。此類題目的出現(xiàn),即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考查了學生的生物學常識。因此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素材,在平時的授課重視滲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抓住了特點,更利于知識的記憶理解。
課堂中濃郁的文學藝術色彩,有利于學生主動配合師生雙向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讓學生在受到文學藝術熏陶的同時,更樂于接受科學知識,讓生物學課堂充滿活力,增強生物語言的藝術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與呵護,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一定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王姚.成語、諺語、詩詞與初中生物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1(8).
[2]剛振華.古詩詞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4,18(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