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周畔
在中國古代,位列“四書”之一的《論語》,不僅一度被稱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并作為科舉制度下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有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贊,更有司馬遷對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望;可見《論語》內涵之豐富,意義之深遠,價值之宏大。我亦對《論語》懷有“葵藿之心”,作為一名學生,便運用現(xiàn)階段對于《論語》的粗淺了解,做文如下,淺談《論語》中的為學思想及其對我的若干啟發(fā)。
《論語·為政》中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诱f:“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guī)矩。”可見人的一生是一個學無止境的過程,從“志于學”到“立”再到“不惑”……以至最后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個人通過不斷學習,從而精神層面得到升華,最終成就中庸之道。借鑒于孔子對自身各階段的評語,灌入《論語》為學之道,我欲把貫穿一生的求學之路規(guī)劃為三個階段:弘毅之士少年郎,坦蕩丈夫中年時,中庸仁愛渡老年。
《論語·泰伯》中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闭缭铀f,讀書人必須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需要長期艱苦奮斗。然,立下遠大志向,選擇好甘為“樂知者”的奮斗方向,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應是治學之道,求學之路的開端。少年時期,旭日東升時,在學習態(tài)度上,我們應秉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聰穎謙遜,保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誠實之心。學習方法上,獨立思考,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并對已學知識”溫故而知新”,真正做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與人交往上取長補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辈粩嘁娰t思齊,完善自我。少年時期正是“十年樹人”之時,我們只有立下遠大志向,明確奮斗方向;勤勉謙遜、孜孜不倦地學習;培養(yǎng)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學習品質;才能成為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弘毅之士”,從而得到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一生。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于今日而言,“立” 和“不惑”,也應是人到中年該有之狀態(tài)?!傲ⅰ奔词切t成家立業(yè),事業(yè)有成,大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惑”便是可以做到“君子坦蕩蕩”,無多欲,亦無奢求。何以“立”?且何謂“無惑”?在年少優(yōu)秀治學品格養(yǎng)成的基礎上,一邊要繼續(x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求學之旅,一邊相比少年時期精神層次也應更上一層樓。例如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的轉變,前者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而后者則是看見他人的優(yōu)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這其實是一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目的性的差別。人到中年應更加明白何為自己所求何物,并會為此而去坦蕩行事。然,有所求,定當是有所節(jié)制的有所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备毁F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我認為如是,當代社會物欲橫流,堅守本心,難能可貴,而這也是中年治學生涯中應該培養(yǎng)的基本節(jié)操?!熬犹故幨?,小人常戚戚?!本拥搅瞬换笾辏瑧且簧碚龤?,心胸開闊,神定氣安,這便也是中年求學目的所在,大丈夫所為。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是儒生一生追崇的信仰。年老時,事業(yè)有成,奉行中庸之道,閑暇之余當博覽五車?!安W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辈┯[群書廣泛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身邊事情,活到老,學到老。“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弊龅劫|樸與文采之間的收放自如,相得益彰,求學過程中體現(xiàn)中庸之道。無論貧窮或富貴,都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的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因此便不患孤獨“無鄰”,因為“德不孤,必有鄰。” 等等,老來求學應是一種對人生價值觀的崇高追求,是對于“仁義禮智信”的深刻探討,更是一種精神世界極高、并且樂在其中的中庸之道。
學無止境,年少求學時,應該立“松柏之志”,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中年立業(yè)時,正如《論語·子張》種子夏所言:“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币馑际枪ぷ髦筮€有余力的就應該去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習、研究之余要多參與具體的工作與實踐;到了暮年,也應該“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睍r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這也便是致力于做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奔绰斆髦腔鄣娜讼矏鬯?,有仁德的人喜愛山。喜歡山水,乃人之本性,做人則要明智而又具仁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