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群
【摘 ???要】 ???目的:探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56例患者的護理措施,總結其干預體會。方法: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56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按照其所選用的護理方案,將其劃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8例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28例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干預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和比較。結果:從實驗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的干預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兩項指標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干預;滿意度;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4-0181-02
引言:
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臨床相對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多是因患者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養(yǎng),缺乏活動,使得深靜脈腔內(nèi)凝結阻塞靜脈腔管,出現(xiàn)了靜脈回流受阻的現(xiàn)象,形成了淤血[1]。這種疾病發(fā)生后,患者會出現(xiàn)肢體腫脹、疼痛與靜脈擴張等現(xiàn)象,如果沒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還可能會并發(fā)其他嚴重的疾病,從而危及其生命安全。筆者就我院收治5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采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56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按照其所選用的護理方案,將其劃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分布在20至61歲之間,平均年齡(48.27±3.21)歲,骨折手術14例、消化系統(tǒng)手術8例、其他6例;
觀察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分布在20至62歲之間,平均年齡(48.17±3.15)歲,骨折手術15例、消化系統(tǒng)手術10例,其他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指征[2];患者無嚴重的器質性缺失;患者無凝血功能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整理,差異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確定患者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以抗凝藥物——肝素的運用為主;引導患者保持規(guī)律的運動,促進血運;告知患者注意飲食等。
觀察組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其主要內(nèi)容為:(1)心理護理。這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會使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負性情緒,導致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開展存在障礙。對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讓其了解該種疾病的可治療性,從而降低負面情緒,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治療心態(tài)。(2)患肢護理。必須要保持患者的皮膚干凈、干燥,對留置導管進行觀察,確定其固定,并且根據(jù)引流液的顏色來分辨患者的具體狀況。定時測量患者的大小腿周徑,對其進行記錄,確定干預效果。叮囑患者不可抓破或者碰傷皮膚,降低感染的可能。(3)活動干預。一般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需要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為為主,因此,在用藥的同時,要盡可能對患者進行活動干預。一般有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兩種形式,以肌肉和關節(jié)活動為主,每天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5分鐘。臥床病人下肢血栓預防活動方法:第一步,足背繃直;第二步,足背上翹;第三步,雙足內(nèi)旋轉;第四步,雙足外旋轉,第五步,下肢抬腿運動;第六步,膝關節(jié)彎曲運動;第七步,從足跟由下而上按摩;第八步,下肢拉伸運動。
(4)并發(fā)癥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如果沒有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出血、肺栓塞等并發(fā)癥。對此,臨床必須要加強INR監(jiān)測,在穿刺用藥后,做好局部按壓,同時,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盡可能減少移動,引導其進行正確的咳嗽與排痰等。
1.3 評價指標
采取我院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其護理滿意度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評估——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
同時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來對其進行干預效果評價——顯效(患者血栓消失,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患者血栓與臨床癥狀得到控制)、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持續(xù)或者惡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實驗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的干預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兩項指標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3 ???討論
當前,多數(shù)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都是因患者長期臥床、肢體腫脹、長期輸液等因素所致,一旦栓子脫落,就可能會誘發(fā)肺栓塞、出血等嚴重的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且在臨床調研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誘發(fā)肺栓塞的幾率高達60%[4]。在臨床上對這類病癥,多采取抗凝干預,效果尚可,我院認為,如果在抗凝干預的同時,對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優(yōu)化其治療結果,且從本次研究中,也論證了該種論點。
綜上所述,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優(yōu)化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芳芳,翁婷婷.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體會分析[J].智慧健康,2019,5(05):145-146.
[2]董秋娟.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干預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34):61+70.
[3]毛云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早期護理干預的體會[J].實用骨科雜志,2006(05):478-480.
[4]武文婕,劉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56例護理體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3(0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