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筱瓊
成長如綿延在時光深處的一條河,綿密、細微的個中體味和經(jīng)歷匯成的生活之流,奔騰回旋,滾滾而下。站在歲月的遠處,回望17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曾經(jīng)的過往猶在眼前。
那一年,我剛畢業(yè),被分配到郊區(qū)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任教。學校坐落于皋蘭山巔的一個小村落。在那個每天只能欣賞到千姿百態(tài)落日的地方,我開始了最初的教學生涯。學校的條件很艱苦,厚厚的土墻圍裹著一排排破陋的教室,風沙時常涌入。住在四面漏風的集體宿舍里,聽著老鼠們在頂棚上不知疲倦地往返奔竄,我時常裹緊棉被,暗自流淚。更難熬的是精神生活的貧瘠,沒有電視,沒有網(wǎng)絡,就連電話信號也是時斷時續(xù)。閑暇時,年輕老師要么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亂侃”,要么擠在辦公室唯一一臺城區(qū)學校淘汰的老式電腦前,打系統(tǒng)自帶的“掃雷”游戲。
這一切,差點澆滅了我對教育的虔誠。我曾抱怨過命運的不公,家人也曾托人找機會把我往城里調動,但最終我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tài)。
漫漫長夜正好用來讀書,火爐里飄著淡藍色的火苗,茶壺嗞嗞地冒著熱氣。圍坐爐邊,捧著書一頁頁讀下去,聽得見紙張的聲音,也聽得見文字的聲音,內(nèi)心的落寞一點點釋懷。
因為住校,我成天和學生泡在一起,在教室這方小天地里大展拳腳,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和孩子們在雪霽的校園朗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在靜謐的午后讀冰心的《小桔燈》;我和他們相互擬題,比賽寫現(xiàn)場作文……
漸漸地,在新入職的一撥年輕教師里,我開始嶄露頭角。每逢學校迎接教研部門的調研,校長總會推薦我上觀摩課。上班第一年,我的一篇教學論文被評為全省一等獎,全文發(fā)表在《甘肅教育》上。讓我更為欣喜的是,學生越來越喜歡我,越來越喜歡學習語文。每次上學,他們總會笑嘻嘻地遞給我一束路邊采的小野花,或是一兩個烤熟的洋芋。小學畢業(yè),他們以優(yōu)異的成績上了初中。
送走了畢業(yè)班的他們,我也離開了那所村小。當老師的第三個年頭,我調到了市里一所知名的重點學校。報到第一天,我拿著一摞榮譽證書興沖沖地走進校長室。女校長并沒有接我手里的證書,只是上下打量了我?guī)紫?,挑剔的眼神如芒刺背,使我感到非常難堪。事后,我分析了其中原因:一個剛從農(nóng)村學校來的“黃毛丫頭”,在優(yōu)秀教師扎堆的重點學校,自然顯得平庸和微不足道!
在新學校,我改教了兩年的英語和信息技術,直到后來有語文老師調走,才有機會重新教語文。記得我第一次參加學校的教研周活動,執(zhí)教的《草原》被教研組的老師們“批”得一無是處,我窘得無地自容,恨不得挖個地洞埋了自己。
兩年的農(nóng)村教學,兩年的不務“專業(yè)”,讓我在專業(yè)成長上走了彎路,落后了許多。要知道,那時候我的很多同學已在市、區(qū)語文教學界小有名氣,而我還是那樣的庸庸碌碌、默默無聞。以至于有一次參加教學觀摩活動,看到作為評課嘉賓的老師在臺上大加贊賞她的學生時,我竟不好意思和自己的老師打招呼。
雖然慢了下來,但只要“不恥最后”,馳而不息,就一定能迎頭趕上。自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讀書、聽課、研究,不斷地反思總結,寫下了許多教學札記。為使自己得到更大程度的鍛煉,我?guī)状稳蛐iL請命,積極爭取參加教學展示的機會。也許是校長被我的誠意打動,允許我代表學校參加一次閱讀教學的匯報,同時叮囑我不許把課上砸。壓力就是動力,為準備展示課,我反復試教,不斷調整,完善教案。其間,我所在的教研組老師們給了我許多幫助和指導。那次我執(zhí)教的《燈光》一課,循著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情思,引領學生深入語境,與作者和文本展開深度對話,品味雋永的語言,積淀深厚的情感,整堂課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獲,充滿張力。《燈光》一課一炮走紅,不僅讓我重拾信心,而且打通了我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從那以后,我上展示課、參加比賽的機會漸漸多了,獎狀和榮譽紛至沓來。
工作的第七年,我迎來了自己職業(yè)生涯中的一次轉變——從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走上中層教學管理崗位。為了更好地適應調任學校的新角色,我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讀研期間,在導師鄭名教授手把手的悉心指導下,我學著作深入的教育教學研究。這極大提升了我的理論素養(yǎng),為日后獨立開展教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后來,因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大勢所趨,我又調到城關區(qū)嘉峪關路小學工作。在賴學精校長的關懷與指導下,我步入了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因學校離家比較遠,從家到學校頗有點像“西天取經(jīng)”,遭遇艱難險阻。如果遭遇堵車,路上花的時間足有三四個小時。所以,常常為了手頭的工作,或者是為了備好一節(jié)課,我通宵在辦公室里挑燈夜戰(zhàn)。困了,在辦公桌上趴一會兒;餓了,沖杯咖啡……苦心人天不負,2014年,經(jīng)過層層選拔,我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比賽,執(zhí)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獲得特等獎。
榮譽的光環(huán)盡管讓人受用,卻也是沉重的人生包袱。一個人只要背上它,成長肯定受羈絆。2015年7月,在“百年名?!北本┑诙嶒炐W的感召下,我調到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以“歸零”的心態(tài)讓一切重新開始。道路向前,美景迭現(xiàn)。“北二蘭”給予了我更大、更寬廣的舞臺,使我的成長步伐日益穩(wěn)健。2014年“國賽場”上執(zhí)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還很青澀。時隔四年,2018年浙江省教研室柯孔標主任再次聽了我的課后,不無感喟地說:“賣火柴的小女孩長大了?!?/p>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17年的光陰穿過辰光,把成長的歲月溫柔覆蓋?;赝^去,我慶幸,在這個愈加趨向“速度化”的時代,我還擁有放慢腳步的勇氣和望向心靈的愿望,我可以一次次從零出發(fā),心無掛礙地重新上路。
成長路上,一切不是那么太倉促,才能讓我始終在路上……
——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例
實用文是與文學文本相對應的一類文體的總稱,其下又可分若干亞類?,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實用文主要有科普文(包括科普說明文和科普小品)、社科文、演說辭、書信、序言、調查報告、日記等,其中科普類實用文所占比重遠高于其他實用文亞類。因此,本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人教版四上)為例,著力探究科普類實用文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鋪設基礎路徑:基于觀點立場的獲取
閱讀教學是一種受制于文體的教學,體式不同,閱讀方式就有所不同?!讹w向藍天的恐龍》是古生物學家徐星寫的一篇科普類實用文,主要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說,得到確證,進而推測,得出“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結論的探索過程。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生動,敘述的邏輯嚴絲合縫,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學習這篇實用文,首要任務雖和其他文
本的閱讀一樣,要將文章信息的獲取作為基礎閱讀的重要部分,但更應將著眼點放在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立場,獲取作者的觀點上——“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這與以往學習文學性文本,初讀后提出“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讀了這篇課文,哪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概覽性問題有所不同。
四年級的學生要在這樣一篇相對陌生的科普文章中快速找到作者所表達的觀點,需要帶著問題,運用檢視閱讀的方法迅速瀏覽,從文中獲取有用信息。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找尋本課作者表達的觀點時,常會有兩種見解:
①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②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分歧的產(chǎn)生,一方面說明學生都能依賴文中重要語句的提示“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大量化石顯示”“科學家們提出”快速檢索出“要點”;另一方面則反映出部分學生對檢索出的“要點”沒有進行“識別”。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可以憑借①和②兩種觀點,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達成共識:觀點①作者引入事實舉證,在文章開頭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觀點②無論從句中“很可能”的措辭,還是勾連下文的語句,都表明是一種假說,不能等同于“觀點”。明晰作者的觀點,有了這一路徑的鋪陳,學生對科普類實用文的后續(xù)學習就有了正確的導向。
二、貫通中階路徑:基于核心內(nèi)容的理解
對作者提出的觀點僅有大略的模糊認知,僅獲取文章語言層面的淺表信息,對科普類實用文的學習而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沿著基礎路徑的鋪設,進行與之關聯(lián)的中階和更高層級的學習。
實用文的閱讀是基于理解的,而“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檢測理解一段話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學生只能背書上所說的話,說明沒有理解。如果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轉述,表明能理解。
《飛向藍天的恐龍》第4自然段是與作者的觀點緊密對應的一個段落,詳細介紹了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因這一段的文字敘述冗長,學生很難一下子將這個復雜的演化過程梳理成多個“部分”,并把它們有機地關聯(lián)起來,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把演化過程講清楚。
為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核心內(nèi)容的闡釋,梳理恐龍演化為鳥類的過程,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借助圖表進行分析閱讀,將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解構”為多個部分。首先,我讓學生在默讀課文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用簡練的語言填寫恐龍演變過程中的大事件。
理解文章的關鍵是抓住要點;抓要點要通過重要語句的把握。在表格的提示下,學生基本能抓住文中兩個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兩億三千萬年前”“數(shù)千萬年后”,概括出相應的事件(如圖1)。
從“第一種恐龍的出現(xiàn)”到“恐龍家族的繁衍”,這并不是恐龍演化成鳥類的全部。對第4自然段后半部分內(nèi)容的梳理,學生如不深入語言的“肌理”,很容易忽視作者敘述中所使用的“其中”“一些”“它們中的一些種類”等限定語。因此,教師需通過追問“恐龍的龐大家族都演化成鳥類了嗎”,引導學生摒棄模糊的認知,深入分析閱讀,抓住關鍵詞,借助圖2理清作者言說的思路,明確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述這一演化過程。
圖2
最后,在深入理解核心內(nèi)容的基礎上,回扣作者的觀點——“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至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說說作者觀點中的哪些詞不可或缺,為什么。相信學生因為對恐龍演化成鳥類過程的明晰,一定會對作者觀點中的“一支”“漫長”有深切的體認,從而認識到科普類實用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三、抵達高階路徑:基于精彩語段的積累
相對文學性文本“言—象—意”的復雜結構而言,實用文“言—意”的文本結構相對簡單。它有利于讀者解讀,無須追求“言外之意”。但是,我們還必須認識到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因為這是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這就像我們登山,前兩個層級的活動充其量只是爬到了山的半山腰,還沒有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目的。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師則需帶領學生繼續(xù)興致盎然地品味語言,深度透析文本的表達技巧,從而積累語言,啟迪思維。如,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中,就有這樣一個長句子,需要引導學生關注:
數(shù)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shù)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這么長的句子到底在表達什么意思呢?在學生自主理解的基礎上,我提示他們關注句中的標點符號,把標點符號與語言文字聯(lián)系起來閱讀、思考,從而正確理解作者的意思。于是,有學生借助標點,發(fā)現(xiàn)了句子的結構層次。至此,這句冗長的話,因為有標點符號的輔助,在學生心中就有了這樣的“圖式”:
數(shù)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
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
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shù)十噸,
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
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
有些恐龍則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之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繼續(xù)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的秘妙,從而借助作者縝密的構思,明晰句子的意義層次,明確作者為了表現(xiàn)恐龍家族的“形態(tài)各異”,分別從外在的行走方式、體態(tài),到內(nèi)在的性情、習性方面分類介紹不同的恐龍。反過來,通過這樣對句子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又可以強化學生對標點符號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冒號、分號的作用。對這個長句子還應鼓勵學生背誦積累,以吸收新的語言形式,豐富語言表達。
因為此前對文中這個長句子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借助結構和意群的“支架”,學生練習背誦,則告別了機械重復的“傻背”,極大提高語言輸入的效率?!爸Ъ堋比缦拢?/p>
數(shù)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
有些恐龍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恐龍則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恐龍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恐龍則 ? ? ? ? ? ? ? ? ? ? ? ? ? ? ? ? ;
有些恐龍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恐龍則 ? ? ? ? ? ? ? ? ? ? ? ? ? ? ? ? ? 。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科普類實用文,雖解說的事理、介紹的事物不盡相同,但都重在“言說”,它們力圖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做到科學性地、條理清晰地介紹、闡釋。因此,科普類實用文的教學需緊扣其最基本的習作路徑,形成由低層級到高層級的有效攀升。經(jīng)由這樣的學習,才能提升科普類實用文教學的成效,為學生積累切實可行的由“基礎閱讀”到“檢視閱讀”,再到“分析閱讀”的實用文“閱讀經(jīng)驗”。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