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劍英
“減負增效,說說容易做做難,減負容易,增效難?!痹诮逃绱笮小皽p負增效”之風的今天,這恐怕成了絕大多數(shù)老師的心聲。依我看,此話并不正確,減負增效其實有許多“道”可走,只要你用心找,定能找到可行之“道”。
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小故事——《課堂里的鼾聲》:在某校初一年級的教室,老師口若懸河、繪聲繪色地講著孫悟空如何在龍宮索要兵器。不知何時從教室的后方傳來了打雷般的鼾聲。老師不由自主循聲走去,發(fā)現(xiàn)一學生睡得正酣,便伸出了手。全班學生都盯著老師,為那個學生捏了把汗,心想:這回他可糟了!老師推了他一把,他睡意蒙眬地“嗯”了一聲,咂咂嘴,頭換一個位置又睡著了,學生一下子笑了。老師生氣了,大吼一聲:“妖怪來了!”那學生本能地跳了起來。其他同學都笑他“豬八戒”。老師滿臉不悅地問他:“這么好聽的故事你怎么能睡著呢?”他睡眼惺松地說:“老師,《西游記》我都看過十多回了,家中還有碟片,真的!”大家看了這個故事會怎么想呢?
這也許是一個“敬業(yè)”的老師,但同時也是一個“目中無人”的教師,一個無視學生需求的教師。試想,一個“《西游記》看過十多回,碟片家中有”的學生,還能對你所謂的“精彩故事”感興趣嗎?你的努力對這個學生來說只能是“吃力不討好”,增了學生的負,減了甚至失了課堂的效,在課堂里響起如雷的鼾聲就不足為怪了!仔細看看我們周圍,也許這樣以自我為中心,心中無學生的老師還乏其人。
相比較而言,我認為自己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明智的。我所帶班級的學生會有一本命名為《學與思》的特殊作業(yè)本,這其實就是一本學生的預習本,在學習新課前,我都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課前學習寫下三方面的內容:“我的收獲”“我的困惑”“我的建議”。說白了,我就是想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他們已經(jīng)掌握的我不必再講,他們存在的疙瘩,我必須解開,他們合理的建議我應該聽取。不妨設想一下,當學生在課堂上聽到我說“某某同學在‘學與思’中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探討,或聽到我說某某同學建議老師這節(jié)課怎么上,現(xiàn)在滿足你”時,學生內心的興奮、欣喜、激動程度會使怎樣?你說這時候他的學習熱情還會不高嗎?學習效果還會不好嗎?他的這種滿足感、成就感,能不影響到其他同學,從而也成為他們后續(xù)學習的強大動力嗎?
在這方面我是有過深切體驗的。有一次執(zhí)教省級觀摩課《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的主題就是改變學習方式,滿足學生需求。在上課時候,我把學生定位在文本意義的建構者和創(chuàng)造者上,在教學設計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學生的需求,視其為學習的主體。為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具體表現(xiàn)為:(1)讀書時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2)讀書過程中可提出自己不理解的、感興趣的、或是認為重要想提出來和大家探討的問題;(3)學習的內容從自己提出的問題中生成;(4)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探討,也可自主選擇合作伙伴;(5)允許闡述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6)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續(xù)編故事結尾;(7)課后布置的作業(yè)可有選擇的完成。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沒有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從其認知的需要出發(fā)、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寬松、開放的課堂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這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自主權得到了有力的保障,閱讀需求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因此他們在學習中熱情高漲,思維活躍,發(fā)言大膽,表現(xiàn)出了他們在閱讀中的“靈性”,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堂課制成的視頻在中國教育學會組織的全國中小學優(yōu)秀課堂教學視頻案例展評中榮獲了一等獎。
由此,我在教學中也確立了這樣一個觀念:要想教學有效、高效,我們教師心中首先應想到學生,“目中有人”,了解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認真地完成學習任務,讓作為老師的我們收獲驚喜。就如我讓學生做“學與思”的預習作業(yè)吧,雖然從表面看只是形式稍微發(fā)生了點變化,但在學生看來卻是受到了極大的尊重,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們在學習中就不再有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而是“我的學習我作主”的自豪感、快樂感、成就感。因此,我所帶的班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一向很高,成績也總是在平行班中遙遙領先。當然,我在這里強調教師“目中有人”,滿足學生需求,并不等于說我們可以忽視教師的指導引領作用,無視教師在學習中的首席地位,而是強調我們的教學應該充分關注學習的主體,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提高教學的效益。
也許做一個“目中有人”的教師對于我們部分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這需要我們在觀念上作出徹底的調整,在備課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課堂上運用更多的智慧,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的確可以給學生減掉無謂的負擔,讓課堂提高實在的效果。同時,就我們教師而言,在一種良好教學心態(tài)下工作,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不也是獲得了另外一種“輕松”(減了負),增加了另外一份驚喜嗎(增了效)?
要想“減負增效”,不妨從做一個“目中有人”的教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