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豐
摘 ?要:數(shù)學知識有很強的邏輯性,小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呈螺旋式增長。在數(shù)學課堂上科學使用教具和學習輔助工具,可以幫助小學生增強對抽象知識的理解,使他們更容易掌握數(shù)學知識。同時我們也要把握好學具使用的程度,放手使用。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學具使用;課堂教學;科學性
一、把握最佳時機讓學具使用更實效
(一)復習導入時使用學具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往往需要將與之相關的舊知識作為知識庫。在復習準備中,運用學習工具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操作技能,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平道路。例如:教學“9加幾的加法”,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湊十法”口算9加幾的加法。教學時,借助數(shù)位表及小棒,先讓學生在數(shù)位表上一根一根地擺小棒,當擺到9根后,問:“再添1根是多少根?”“個位上夠10根小棒怎么辦?”學生邊操作邊回答:“個位夠10根小棒,要把它捆成1捆,變成1個十,放在十位上?!边@樣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了解了“10個一是1個十”的道理,掌握了9和1湊成十的操作方法,使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運用已有的“湊十”的知識和操作的技能,去學習9加幾的加法,達到了操作的目的。
(二)學習新知時使用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對一切都感興趣。為了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必須觸摸、嘗試和玩耍。我們不妨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新知識的教學中運用學具,使學生在“玩”學習輔助工具的過程中探索新知識,并用一半的努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級《認識分數(shù)》一課。課前導入時,我先提供給學生一張圓形紙片,讓學生把它分成兩份。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分法,逐一展示他們的方法,與對折分處展開深層教學:這樣對折就是把這張圓紙片分成怎樣的兩個半圓?這兩個半圓為什么相等?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分法叫做怎么分?教學實踐表明這樣的操作是必要的:簡單的一張小圓片直觀形象地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為后續(xù)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打下基礎。
(三)驗證規(guī)律時使用
數(shù)學知識包含許多概念、規(guī)律和規(guī)則。而這些知識對于理性思維薄弱、空間想象能力差的小學生來說,簡單的邏輯詞匯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也一定是低效的。此時,借助學習輔助工具,我們可以在學習輔助工具的操作中具體化這些概念、規(guī)律和規(guī)則,讓學生在做事情和思考中理解、理解和運用知識。例如:學習“長方形的認識”時,先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試著說一說長方形有哪些特征,以便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猜想的能力。那么學生所說的到底對不對呢?進而,讓學生運用手中的長方形和三角板自己想辦法進行驗證。學生通過測量、對折等方法,檢驗所提出的假設的正確性,最后概括出長方形的特征。這樣學生從提出假設——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初步經歷了一次簡單科學實驗的過程,使學生感到科學實驗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這樣就為他今后的猜想與實踐打開了理想的大門。我想這不得不歸功于神奇的學具。
(四)當學生的思考遇到瓶頸時使用
當學生的思想處于思考的瓶頸之時便是展開教學的最佳時機。此時,學具的及時介入,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學《三角形特性》一課時,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如三角形空調架、三腳架、籃球架等),提問:為什么生活中會用到三角形呢?有同學提出將這些物體制作成三角形狀是因為這樣節(jié)省材料,也有同學認為這樣更牢固,還有的同學認為這樣做更美觀。當學生為自己的觀點爭得面紅耳赤之時,教師出示課前已制作好的木質三角形,請學生拉一拉。接著拿出木質的平行四邊形也讓學生拉一拉。通過這么一拉,學生立刻體會到平行四邊形具有易變形性,而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然后讓學生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加固,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作用。最后請學生思考為什么用同樣的三根小棒擺三角形擺出的三角形都是一樣的,而用同樣的四根小棒擺卻能擺出形狀各異的四邊形呢?深化對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認識:即當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后,這個三角形的形狀也隨之確定。筆者認為這樣的體會與感悟只能建立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之上的。這正是學具帶給他們的無窮快樂。
二、把握住使用學具的程度讓學具更具思考性
(一)相信學生的思維,大膽放手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層面,學習才能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具有個性化的知識感悟和體會。在學具的使用中,教師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操作。例如:在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時,通過回憶、歸納總結得出:可以將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其他幾何圖形,然后再求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操作。一段時間后展示方法:大部分同學都將平分后的小扇形拼接成了近似于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圖形。依著學生的作品,順利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πr。正當我打算展開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時,有位同學舉手了:“老師,我把圓轉化成了三角形?!倍嗝葱路f的方法!將他的作品投影展示。根據(jù)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再次推理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是S=πr。這都來自大膽地放手。學生經歷了“確定研究方法、動手操作、推理歸納得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再次推理驗證”這樣學習歷程,相信他們對圓面積的認識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應用。
(二)注重深度挖掘
學具的使用是為了學生更形象、直觀地探索、理解、應用知識。使用學具千萬不要進入單純的為學具而學具,為操作而操作的怪圈。因此,在使用學具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注意學具使用深度的問題。例如:在教二年級《1000以內數(shù)的認識》一課時,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分發(fā)一大捆小棒,讓學生在猜一猜、數(shù)一數(shù)自己小組的小棒數(shù)量中,回顧原有的數(shù)數(shù)相關知識。然后教師出示3只透明的保鮮盒,讓學生拼組小棒,并選擇合適的盒子放入其中。在動手操作中掌握1000以內數(shù)的讀、寫及其意義。然后在進位問題的教學時,則慎用小棒。
參考文獻:
[1]王芳.小學數(shù)學課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學具[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03):97.
[2]魯榮彩.教具與學具,讓小學數(shù)學教學更加形象直觀[J].數(shù)學大世界,2018,(12):29.
[3]孫延霞.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使用教具與學具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9):142-143.
★(“此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第二批)立項課題《小學低中學段數(shù)學教學中學具有效操作探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G135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