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新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就要依據(jù)《課標》和《考試說明》中對學生閱讀能力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地落實,不斷地提高。答題套路不等于閱讀能力。老師教學中一味地強調答題套路和模式而輕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老師認識觀念上的錯誤。
關鍵詞:課標;課堂教學;答題套路閱讀能力
筆者作為一名教研員,認真研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和《北京卷考試說明》(以下簡稱《考試說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教學視導期間關注老師的課堂對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
一、忽略《課標》《考試說明》在教學中的作用
老師的日常教學依據(jù)是《課標》,高考的依據(jù)是《考試說明》。筆者通過到各校聽課及與老師交流,發(fā)現(xiàn)老師的日常教學依據(jù)《教參》或參考網上的教學資料,不關注學情,不關注《課標》和《考試說明》對學生閱讀能力上的要求,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墩n標》《考試說明》是老師備課教學的依據(jù),是課堂教學指導性文件,教學中要依據(jù)《課標》《考試說明》來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而不是老師想當然隨意而為。多數(shù)老師在備課中幾乎不看《課標》,考前幾乎不看《考試說明》。備課參考網絡,考試參考城區(qū)模擬題,忽略《課標》《考試說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
二、老師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太強
筆者在一次聽課視導時,恰好聽了不同學校的三位老師講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三個老師上的完全不一樣,一位老師重點從寫景的角度教,讓學生體會朱自清筆下荷塘之美。一位老師重點從修辭的角度教,讓學生體會通感的妙處。一位老師重點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角度來教,讓學生體會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那我就想,像這樣一篇經典的作品難道沒有所有的老師教給所有的學生共同的東西嗎?同樣的一篇經典,我們的老師為什么教得如此的不一樣?可能有人認為這是老師的個性化教學,如果老師教得都一樣,老師的個性化體現(xiàn)在哪里?我以數(shù)學老師為例來說明,難道數(shù)學張老師和朱老師的個性一樣嗎?數(shù)學老師的個性完全不一樣,但是他們在教知識的時候,該教什么,他們應該教的是一樣的。所以老師的個性化一定不在于你教什么內容,而在于你怎么教。所以面對同一篇課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正是由于同一篇課文老師教授的重點不同,導致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參差不齊。
三、要落實《課標》《考試說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
《課標》中“課程目標”的第九條中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考試說明》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考查要求:對作者思想情感、觀點態(tài)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對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對文學作品語言、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形象的賞析?!墩n標》和《考試說明》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和考查,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老老實實的閱讀領會感悟和提升。
四、答題套路不等于閱讀能力
(一)老師將散文閱讀考查“作用類”的試題進行分類
1.題目的作用:如2011年某區(qū)一模大閱讀《催魂鈴》:17.聯(lián)系全文,概括題目“催魂鈴”的作用。
2.物象的作用:如2011年高考大閱讀《祁連雪》:作者曾說:“雪”是《祁連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請通讀全文,談談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二)老師分別給出這兩類作用題的答題套路
1.題目的作用答題套路:
(1)手法及作為題目本身的作用;(2)結構上的作用(線索,貫穿全文);(3)情感的載體(表達了……的感情);(4)表達的主旨(批判……,贊美……,揭示……)
2.物象的作用題答題套路:
(1)物象本身的外在作用(物質);(2)物象本身的內在作用(精神);(3)物象對于文章的作用:①結構;②情感;③主旨;④藝術效果。
五、學生的閱讀能力無可替代
讀懂文本對答題至關重要,套路無法替代閱讀能力。高考試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的真讀、真理解,而不是考查考生對答題模式的熟練程度。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文本,面對考查的題目才能回答有方游刃有余。
2018年高考閱讀第20題:文章第④段對河蚌仙女夢想的描述與第③段的童話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點:
不同:(1)在細節(jié)的描寫上更加具體,如細致地描寫了仙女鉆出蚌殼由小變大的過程。(2)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如仙女帶來的各種美味佳肴與孩子的喜歡有直接關系。(3)故事的場景與孩子的生活場景結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來于桌子與水缸之間。
作用:(1)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對“我”的重要意義。(2)表現(xiàn)出兒童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質匱乏的生活條件下兒童的獨特心理。
依據(jù)答案分析,考查材料的③、④兩段,單從文字的數(shù)量上來看,第④段寫仙女鉆出蚌殼的過程比第③段細致,這樣寫有一個對比作用,為了突出一個河蚌仙女故事對“我”的重要意義。這一條是容易看到的,其作用也是大多數(shù)文本都具有的:同一內容一詳一略的敘述目的就是為了對比突出。
但是答案中的(2)有強烈的主觀色彩;(3)故事的場景與孩子的生活場景結合在一起。這兩條內容是從文本中讀出來的,是有理有據(jù)的,不是所有文本都具有這一特點,這是答題套路沒發(fā)囊括的,是這一文本獨有的,只有讀懂了這篇文章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尤其第(2)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如仙女帶來的各種美味佳肴與孩子的喜歡有直接關系。這一結論是從文本中這句話“仙女的菜肴中沒有魚,因為我從小就不愛吃魚”讀出的。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需要依據(jù)《課標》和《考試說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認真?zhèn)湔n,從一節(jié)課一篇課文做起,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仔細體會領悟。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任重道遠,不能一蹴而就,記住了答題套路永遠不等于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第6頁.
[2]北京教育考試院.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北京卷考試說明)[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8.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