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會 廖加梅 蘆靜 李娜
[摘要]目的:分析護理人員在胸痛中心運行模式下STEMI救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3月間急高危胸痛患者110例,抽簽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對照組患者末進行院前急救,入院后常規(guī)急救,觀察組開展胸痛中心運行急救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時間及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對照組發(fā)病到治療時間(122.4±16.3)min、發(fā)病到確診時間(252.4±34.1)min、住院時間(22.4±7.7)d明顯高于觀察組治療時間(84.1±11.1)min、發(fā)病到確診時間(176.1±24.3)min、住院時間(12.0±5.3)d(P<0.05);觀察組患者心力衰竭56.3%、心源性休克61.8%、惡性心律失常43.6%、死亡的發(fā)生率32.7%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心力衰竭21.8%、心源性休克21.8%、惡性心律失常16.4%、死亡的發(fā)生率5.4%(P<0.05)。結論:急高危胸痛患者采用胸痛中心運行模式下護理能夠減少患者住院時間,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胸痛中心;STEMI救治;臨床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5-002-01
很多疾病在突然發(fā)病情況下患者會發(fā)生胸痛,如主動脈夾層、急性心肌梗死、肺動脈栓塞等,因以上疾病的搶救時間窗較短,病情變化速度快,,臨床死亡率高,直接威脅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在我國也是居民致死的主要疾病類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又是導致心臟疾病死亡直接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特別是ST短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在2013年我國便建立了胸痛中心認證體系,胸痛中心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快速診療通道,最大縮短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時間。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3月間治療的急高危胸痛患者110例,根據抽簽分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9例,年齡在48-72歲,平均年齡623歲,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齡在47-74歲,平均年齡63.2歲。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無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未開展院前急救措施,在入院后進行常規(guī)急救模式。
觀察組進行胸痛中心運行模式護理,在院前開展急救,醫(yī)護人員到達急救現(xiàn)場后對患者病情進行詢問,根據患者體格情況進行檢查,對高危胸痛患者做出相應診斷,患者需要保證臥床休息,并給予吸氧治療,采用心電圖進行檢測,快速建立靜脈通道,獲取患者血液樣本,利于血清心臟標志物的檢查,胸痛劇烈的患者應給予杜冷丁進行止痛,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給予阿司匹林嚼服,另外可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當出現(xiàn)低血壓情況后可給予硝酸甘油靜脈注射,未防止患者發(fā)生惡性心律失常情況可開展預防性治療,出現(xiàn)室性早搏或及室速應立刻靜脈注射可達龍,在對患者施行轉運過程中應給予心電監(jiān)護,如發(fā)生異常情況采取合理措施進行干預,并在醫(yī)院接診后告知轉運過程經過;到達醫(yī)院后在急診科對患者進行分診,是患者及時獲得救治,臨床護理人員對于胸痛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通過心電圖的分析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危險因素,有利于提高辨別診斷率,能夠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根據護士的分診進一步詢問病史,并完善肌鈣蛋白及心電圖的快速檢測,開展急救處理,迅速開展呼吸及循環(huán)支持,并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給予鎮(zhèn)痛和鎮(zhèn)靜藥物,給予足量的抗血小板藥物,并配合心理疏導和干預,保持與家屬的密切溝通,需要經過患者或家屬同意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立刻通知患者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考慮溶栓治療,對于非ST抬高高危胸痛患者可進行肌鈣蛋白動態(tài)監(jiān)測,并檢測肺動脈栓塞、氣胸情況;在PCI手術后將患者送至CCU進行檢測,觀察患者胸痛是否緩解,并密切檢測肌鈣蛋白、心電圖、生命體征變化,對穿刺部位及遠端動脈波動情況進行觀察,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在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口千、少尿或無尿情況,應立刻告知主管醫(yī)生辨明原因對癥治療。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體內造影劑排泄,告知患者應清淡飲食多食用利于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必要時可服用幫助排便的藥物,不能排便過度用力,在回到普通病房后仍然需要密切檢測患者生命體征情況,對肌鈣蛋白、心電圖進行復查,注意相關并發(fā)癥情況例如支架內星辰個血栓或心臟破裂;在出院后應開展隨訪,STEMI患者在出院后死亡率在20%左右,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心理因素、服藥情況、體重控制等均會出現(xiàn)再次梗死或血栓形成,在患者出院后開展積極的健康宣教,提高自我康復知識和管理能力對于患者后期康復有積極作用,可采用電話回訪、定期家訪、來院復診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減少患者再次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1.3臨床觀察 詳細記錄觀察組和對照組發(fā)病到治療的時間、確診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情況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當P<0.05則組間數據差異顯著。
2結果
觀察組發(fā)病到治療時間、發(fā)病到確診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應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觀察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死亡的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討論
縮短STEMI患者救治的關鍵在于發(fā)病到就診時間的縮短,醫(yī)院胸痛中心的而建立應整合院內資源,同時優(yōu)化診療流程,與院前的急救施行無縫對接,達到快速診斷、治療的效果,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浪費。在胸痛中心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均應參與到急性胸痛患者的搶救中,護理團隊的配合也關系到患者診療的預后效果。心血管疾病在我國也是居民致死的主要疾病類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又是導致心臟疾病死亡直接因素。胸痛中心護理團隊在急高?;颊咝g后、搶救、識別的護理有重要臨床作用,目前我國對于STMI的總體治療時間仍然需要較長時間,通過規(guī)范的“胸痛中心”建設可明顯縮短患者的缺血時間,有效提高STEMI救治水平。胸痛中心的建立有效避免了臨床護理人員相關專業(yè)、預見性風險意識欠缺情況,縮短搶救時間,提高預估患者風險能力。不斷提高護理人員預估患者風險能力,增加圍手術期相關風險的預見性,樹立獨立思考積極分析問題的能力。護理人員從被動執(zhí)行醫(yī)囑到主動為醫(yī)生提供線索,調整積極的臨床治療方案。綜上所述,急高危胸痛患者采用胸痛中心運行模式下護理能夠減少患者住院時間,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