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保龍
[摘要]目的:對比和分析椎間盤鏡與椎間孔鏡臨床療效的優(yōu)缺點。方法:選擇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椎間盤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研究組采用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術前,兩組患者腰椎VAS、ODI評分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患者ODI評分對比仍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腰椎VAS評分、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椎間盤鏡術與椎間孔鏡術對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相當,其中椎間盤鏡術的優(yōu)勢為手術時間較短,缺陷為手術創(chuàng)口較大和出血量較多,易增大患者術后機體痛苦,椎間孔鏡術的優(yōu)勢為創(chuàng)口小、疼痛輕,但其手術時間較長。
[關鍵詞]椎間盤鏡;椎間孔鏡;療效;優(yōu)缺點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5-295-02
經(jīng)皮椎間盤鏡下手術(MED)與椎間孔鏡手術(PIED)均是臨床常見的內(nèi)鏡技術,兩者均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并發(fā)癥少和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但目前醫(yī)學界對兩種術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優(yōu)劣尚無統(tǒng)一定論。為此,本研究以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例,探究和對比了椎間盤鏡與椎間孔鏡臨床療效的優(yōu)缺點,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椎間盤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及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適應癥者,(2)簽署上述手術知情同意書且治療依從性良好者;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腰椎滑脫癥和腰椎畸形等病變者,(2)存在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該項研究已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8:22,患者年齡分布:42-78歲,平均年齡(56.9±2.4)歲,病程分布:1.3-12.5月,平均病程(5.8±1.3)月,研究組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7:23,患者年齡分布:44-76歲,平均年齡(56.7±2.5)歲,病程分布:1.5-12.4月,平均病程(5.6±1.4)月,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椎間盤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硬脊膜外阻滯麻醉后,在C臂機引導下對病變椎間隙進行定位,在正中線旁lcm處將皮膚、筋膜切開,對椎板上軟組織進行擴張剝離,建立工作通道,暴露髂后上棘,取下一塊髂骨植入椎間隙后方,并將椎板下緣黃韌帶附著點剝離,椎板下緣開窗切除,同時將黃韌帶咬除,使硬膜囊、神經(jīng)根顯露、再用尖刀將后縱韌帶、纖維環(huán)切開,最后采用髓核鉗將椎間盤髓核摘除,并行雙極電凝止血,止血充分后,放置硅膠引流管,對切口依從縫合。研究組采用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局部麻醉后,在C臂機引導下對病變椎間隙體表位置進行確定,在棘突中線旁開13cm處進針,沿關節(jié)突將針尖刺人椎間盤內(nèi),并通過穿刺針將導絲插入,導絲尖端越過關節(jié)突后,將穿刺針退出,在穿刺點處作一小切口,將軟組織擴張導管插入,將小關節(jié)突和上關節(jié)突增生的骨質(zhì)依次鋸除,使椎間孔擴大,然后,將工作套管和椎間孔內(nèi)鏡系統(tǒng)置人,用髓核鉗取出椎間盤髓核與椎管內(nèi)突出的髓核組織,使神經(jīng)根暴露,對髓核碎片及肉芽組織進行射頻消融,止血完全后,將5mL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注入椎間孔內(nèi),將工作套管拔除,放置硅膠引流管,再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需給予常規(guī)脫水和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腰椎疼痛評分(采用VAS量表評估,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顯著)、功能障礙指數(shù)(采用ODI量表評估,總分5分,得分越高表示腰椎部功能障礙越嚴重)及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次數(shù)、術后住院天數(shù)。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腰椎疼痛評分、功能障礙指數(shù)對比術前,兩組患者腰椎VAS、ODI評分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研究組患者腰椎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ODI評分對比仍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對比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椎間盤鏡術主要是采用內(nèi)窺鏡與鏡下光學成像技術對椎間盤髓核與周圍軟組織進行剝離的術式,雖能快速、有效清除病灶,但其對椎間盤骨組織損傷較大,從而易延長患者術后恢復周期。椎間孔鏡術則是一種結合了內(nèi)窺鏡與經(jīng)皮穿刺術的微創(chuàng)術式,通過經(jīng)皮穿刺作手術切口和置人窺鏡,使得其對椎間盤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且能對大部分韌性較強的韌帶進行保留,因此,其術中出血量較少和術后恢復周期較長,它的缺陷在于手術過程中,采用導絲置人穿刺針操作較為復雜,從而易延長患者的手術時間。
本研究中,對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別采用椎間盤鏡下及椎間孔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腰椎VAS、ODI評分對比均無顯著差異,術后,兩組患者ODI評分對比仍無顯著差異,研究組患者腰椎VAS評分、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說明兩種術式均有其各自的優(yōu)缺點。
綜上所述,椎間盤鏡術與椎間孔鏡術對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相當,其中椎間盤鏡術的優(yōu)勢為手術時間較短,缺陷為手術創(chuàng)口較大和出血量較多,易增大患者術后機體痛苦,椎間孔鏡術的優(yōu)勢為創(chuàng)口小、疼痛輕.但其手術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