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無疑非常重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fā)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是貫穿整個課堂的有機線索。因此,加強提問有效性研究,把握提問技巧,并用于小學語文課堂,對踐行、達到《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促進作用。本文主要探討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問題;技巧;原則
教師設疑提問,學生質(zhì)疑問難,是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的重要手段。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去探討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運用得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但當前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仍存在諸多的問題,需要我們教師予以積極應對。
一、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提問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鏈接,使學生的學充滿快樂,提高效率,能夠給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提問仍存在諸多誤區(qū):
1.提問環(huán)節(jié)頻繁: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問題讓學生回答。有的甚至已經(jīng)將“是不是”、“對不對”作為口頭禪,教師在講解時用上,只需要學生隨聲附和“是”、“對”即可。這樣的提問,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發(fā),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說出答案,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這樣的提問毫無效果。因此我們應該精心備課,精心挑選,精心設計問題,做到越精越好。
2.教師缺乏引導:提問,自然而然地會被人們理解為“教師提問題,學生回答”這樣一來就將提問的意義片面化了。事實并非如此,提出的問題,不應該局限于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回答”、“課堂提出問題,課后解決”等,總之提問的目的是啟迪思維,開發(fā)智力。
3.不給學生思考空間: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教學中,只是把提問作為教學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不注重提問的教學效果,往往一個問題提出來后,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急于讓學生回答,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提問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就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真正地提高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提問的技巧
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若提問不恰當,既浪費了時間又達不到實際效果。因此,課堂提問的效果決定著一堂課的成敗,那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去提問呢?
1.提問要有啟發(fā)性:問題能為學生引領思路,提供學習線索,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提問要避免一味順著課文的先后順序一問一答,或者是從情節(jié)到情節(jié),即缺乏內(nèi)涵,又沒有思維強度的提問。而應抓住課文的突破口、節(jié)骨眼或關鍵處來設計問題,增大思維容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要有層次性:語文課堂提問,應當有合理的程序。提問時,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如教學《窮人》一文時,針對文尾空白,先介紹《窮人》尚未寫完,而造成懸念,并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就是列夫.托爾斯泰,激起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再放飛學生思維,讓他們想象一下桑娜一家在以后會怎樣生活。接著讓他們研究列夫﹒托爾斯泰的風格,學習生動細膩的心理刻畫、鮮明的對比等描繪方法。最后放手讓學生創(chuàng)作,人人都超出于自己的思維想象和寫作水平,這樣層層掘進,可以迫使學生在定勢范圍內(nèi)的連續(xù)思維。
3.提問要有關鍵性:語文課堂提問必須抓住關鍵,抓住關鍵時機和關鍵內(nèi)容,同時注意問點的優(yōu)化。問題的切入點要選課文中能充分體現(xiàn)教學目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處,而不能任意沒點,隨機發(fā)問。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可以先設計識字型的問題,從整體上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狐貍見到烏鴉嘴里叼一塊肉后,它對烏鴉說了什么?狐貍用什么方法騙到了烏鴉嘴里的肉?你如何看待狐貍?,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與能力,烏鴉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后,會想些什么呢?同時還要把握時間度。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能大致了解以上問題,則說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該文。
三、課堂提問把握的原則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是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出發(fā),根據(jù)小學階段的課本內(nèi)容與教學大綱要求,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的備課,尋找給學生的設問,巧妙地找出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點,真正問到學生的心“竅”。
1.激趣提問:教學初始階段,可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教材知識點,設計提問。比如說人教版五年級的《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中,為了使“親人”更具可感性,設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親人?他們對你怎樣?”這樣的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都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用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更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辦法。2.矛盾提問: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揭示矛盾,挑起爭議,才能進一步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思得廣,思得深,思得活,從而有效開動腦筋,增強思辨能力,發(fā)展智力。
3.分步式提問: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是文章重點又是難點,教師要作周密準備,設計一些鋪墊性問題,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思維起跳。
4.比較提問:運用比較,可以開啟學生由此及彼的思維,培養(yǎng)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橫向思維能力。比如說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的《牧童》這首古詩時,聯(lián)系曾在一年級另一首描寫放牛牧童的古詩《遇見》,要求學生們比較這兩首古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哪里?通過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更加明了。
5.無疑而問:在課堂上還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們的應變提問能力。提問,對于老師來說,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而對于學生來說,這是驅(qū)動內(nèi)存、蓄聚而發(fā)的外在表現(xiàn)。學生在已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憑借經(jīng)驗,鉆研所學材料,提出問題并試圖解決它,這就是“無疑而問”。比如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揭示課題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自讀后圍繞內(nèi)容提出問題,討論“哪些問題跟課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哪些問題表述比較準確?”這樣經(jīng)過分析篩選補充,學生基本上獲得了理清文章思路的幾個關鍵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它既是推進教學進程的一種手段,也是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座橋梁。如果每堂課教師都能根據(jù)教材實際和學生所惑之處,精心設計思考的問題,恰當選擇提問的形式,就能引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nèi)容,掌握思維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梁桂銘.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開展方法[J]《學周刊》 2019年6期
[2]姚寒雪.論小學語文中的提問教學[J].《神州》2019年8期
[3]白雙全.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J].《語文課內(nèi)外》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