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錦瑜
【摘要】:數學與人類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繁榮,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數學。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生活與數學之間相互轉化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本文試圖在“數學—生活”雙向化的視角下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進行研究。
【關鍵詞】:數學化 生活化 雙向化 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滲入了數學知識。社會不斷“數學化”的發(fā)展,出現了大量與數學交叉的學科,比如生物數學、金融數學等。隨著數學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社會對每個公民的數學素養(yǎng)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基于“數學—生活”雙向化視角下教學目標設計的策略
(一)分析學生特征,修訂教學目標
學生進入課堂的時候,是帶著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背景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的,因此,教學設計必須基于對學生情況的分析的基礎之上。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生學習的起點(已有的數學現實)、學習能力(學習興趣、“數學—生活”雙向化的層次、學習風格等)、學習需要等。設定的教學目標應和學生的學習起點相吻合,如果低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將會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也沒有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如果高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缺乏達到該目標相關的基礎知識與認知能力,這樣顯然也是不可行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基于對學生的分析,可以將教學目標明確化,確立更貼近學生的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二)清重難點,完善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承載著數學知識體系和數學育人的重要地位。教學重點一般是指教學內容中所體現出來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等。教學難點指的是與學生的生活現實距離較遠的抽象的數學內容。因此,要將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已有的生活現實和數學現實銜接起來,在吃透教材與課表的前提條件下,確立科學的教學重難點。
二、基于“數學—生活”雙向化視角下組織教學內容的策略
雖然現在小學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都融入了生活中的元素,但由于每個地區(qū)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不同,教材中提供的生活情境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結合起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素材,開發(fā)出貼近學生的數學現實、引發(fā)學生數學思考、指向教學目標的教學內容。教師在生活中要做一個“有心人”,留意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生活常識、客觀事物規(guī)律等等。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孫子定理”的過程中,將學生所熟悉的成語故事“韓信點兵”融入到“孫子定理”的教學內容中,作為激發(fā)學生學習改教學內容的一個契機?!绊n信點兵”中所蘊含的數學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只要將該問題轉化為“一個數被3、5、7整除都余1”即可。通過這個成語故事與叫教學材料的融合,學生在探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中國人的聰明與智慧,感悟到了數學的真正價值。
三、基于“數學—生活”雙向化視角下教學過程實施的策略
(一)引入新知環(huán)節(jié)
在引入新知環(huán)節(jié),將生活素材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合理有效地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更貼近于現實生活,學生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知,從而激發(fā)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了數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距離,為實現“數學—生活”雙向化教學提供了前提和條件。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這個課題時,教師想到了學生所使用的教科書的價格都是以小數的形式呈現的,因此,把數學課本的價格作為本課課題的切入點。通過讓學生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由商品的價格引出生活中的小數,揭示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認識小數。另一位教師在教學《旋轉與平移》這個課題時,發(fā)現教科書中呈現地生活圖片素材雖然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由于這些素材在同一幅圖里,顯得有些混亂和復雜。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可能還不夠集中,可能直接讓學生觀察這些靜態(tài)的圖片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在課前引入中,這位教師在幻燈片上呈現了一張自己在游樂園玩耍的且倒置的圖片,問學生觀察到了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說看到了老師在游樂園玩耍,但是照片是倒置的。教師追問,如何將倒置的圖片還原成正立的呢?學生又搶答回答道,轉一下。然后教師經過多媒體演示,將照片還原了回來。通過旋轉教師在游樂園玩耍的照片,充分點燃學生了學習的熱情,也初步感知了圖形的運動方式:旋轉。接著教師便帶領著大家一起“進入”游樂園,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的事物是如何運動的。
(二)運用新知環(huán)節(jié)
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基礎上,掌握了新知,為了學生鞏固新知,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挖掘并提供創(chuàng)新素材,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或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分析數學問題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數存在并應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用來傳遞信息,進行交流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教學中的運用新知環(huán)節(jié),應鼓勵用數去表示身邊的事物,并在生活中去找一找數字,并解釋其中的含義,然后在課堂中進行交流總結。比如在學習了百分數后,可以讓學生估計班上喜歡玩兒數獨的同學;喜歡吃蘋果的同學;喜歡玩魔方的同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比。這個例子不僅要求學生理解百分數,而且通過調查,學生可以感受到百分數在自己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結語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并不只是讓學生單純的感受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還要讓學生看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對數學學科的熱愛。無論是數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或是生活數學化的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韓延珍.淺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N].發(fā)展導報,2019-04-19(018).
【2】魏曰公.談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與“數學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