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杏英
文言文是語文的淵源,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語言材料和表現(xiàn)手法,豐富現(xiàn)代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目前,文言文教學的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tǒng)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雖有可取性,但單調重復,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機活力,久而久之,學生生厭,教師壓抑,以至于學生讀不懂文言文,不喜歡文言文。那么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學呢?
一、“讀”要豐富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碧K東坡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復誦讀是中國古人學習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現(xiàn)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誦讀首先要讀音正確。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等,對特別之處要強調。其次要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這就必須弄清語句的層次和大意。第三要正確讀出語氣。文言文中語氣復雜而多變,不僅要讀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還要讀得強弱緩急分明,這就要求較好地了解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第四要讀出語勢,這其中包含著對文章層次和思路的分析??傊b讀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讀出舒緩、讀出雅俗、讀出凝重、讀出情感、讀出境界”來。?如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的《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文中兩個人物的對話非常精彩。通過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深入語境,反復誦讀,讀出韻味,感受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心理等,從而把握人物形象,從這則盎然生趣的短小的故事中得到人生啟示。再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課上讓學生自由讀,把握句中朗讀的重音。通過重音的把握感受人物語氣、心理活動等,感受二人的論辯邏輯和機智巧妙之處,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這樣的課堂氛圍無疑是輕松愉悅的。
二、“言”要靈活
傳統(tǒng)的串講模式,許多老師一講到底,滿堂灌,學生課上記翻譯,課后背筆記。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不到張揚,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筆者認為應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讀書,對照注釋自己翻譯,有疑問處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如果再不能解決,教師就作適當點撥,強調更正,或是對難點、新的語言點詳細講解。如《桃花源記》中的古今詞義、一字多義、省略句等知識點,教師可歸納后課上作重點講解,以加深學生印象,其他的學生可通過自己的理解探究解決。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的開展,學生在合作探究活動中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習自信心,獲得了成就感,也提高了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三、“文”要重視
對于文言文教學,許多教師認為,只要把翻譯講清楚,字義落實到位就萬事大吉了,其他的思想情感可以輕描淡寫。這種觀點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也說過,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言文的學習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斷反復,逐步深入地理解過程。經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歷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除了語言的凝練美和音韻美,還在于它傳承著一種崇高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又會反過來豐富語言內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愛蓮說》一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欣賞蓮花形象,從而體會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岳陽樓記》教學,更是如此。文中作者的覽物情、悲喜觀、憂樂觀等,都是教學的重點。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言壯語,是作者高尚人格的集中體現(xiàn),它傳送千古,激勵著后來者,發(fā)揚苦己為人的奉獻精神。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讓我們?yōu)⑾麓河?、吹起春風、撒下春陽,立足課堂,讓文言文教學煥發(fā)出無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