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家懌
摘要: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素質全面發(fā)展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就要求小學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本文分析了小學“學困生”的心理問題,作為教師,應該用愛心培養(yǎng)愛心,用心靈澆灌心靈,用熱情點燃熱情,具體學生具體分析,嘗試用不同的鑰匙打開學生充滿求知欲的心靈之鎖。
關鍵詞: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民素質,要從小學做起,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教師要關注所教的每一位學生,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尤其要對班級里那些智力正常、但學習上有困難、與實際教學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學生,就是教師們所說的“學困生”加以重視。
一、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分析
我在二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造成這些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許多??偟膩碚f形成學習困難的原因是由學校、家庭、個人的多方因素累積而成,其中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教師、家長常說,某某學生不喜歡學習,其實仔細分析其心理,我認為許多因素值得關注。我發(fā)現這樣幾種心理現象較為普遍:
1.他們具有明顯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學習成績差,與群體落差大,家長埋怨,教師指責,同學歧視,導致他們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形成一種“失敗定勢”的心理暗示,對學習也就喪失了信心。
2.他們具有膽怯心理。由于一開始在學習上遇到小困難不敢向教師或同學請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譏笑,時間長了就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他們都承受著心理壓抑。在學習時常陷于痛苦、憂傷、難以自拔的心境之中,導致心理壓抑。
4.他們都有隋性心理。由于小學生心理發(fā)育不成熟,所以學習上不肯用功,只圖安逸自在,“玩”字當頭,不愿意在困苦中學習。
5.他們多少都有逆反心理。常常受到批評、指責和嘲諷,對教師、家長的教育形成逆反心理。
6.他們受生理、心理發(fā)育限制,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問題,不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缺少學習動力,學習興趣低下,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善于積累和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因而造成諸多的知識漏洞,久而久之,便成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二、“學困生”心理問題對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給予他一種自尊感?!币稽c點成功“會給他帶來無可比擬的歡樂、自豪感和自信心”??梢姡瑢W習困難的學生他們因為各種因素而導致學習成績差。
(一)用師之愛,開學之心
孟子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心是促進學生進步基礎和情感前提,教師只有用自己誠摯的愛心擁抱學生,才能讓“學困生”解開心中膽怯、壓抑之“鎖”,讓“學困生”敞開心扉。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主動接近他們,與“學困生”進行定期談話,了解他們的一些隋況,并在生活上、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關心;還可以在課間制造一些機會,與他們玩一些積極、健康的游戲,以營造一個互相合作的氛圍,讓他們在教師面前不再害怕,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再緊張,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快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他們愛上學習。
(二)自我暗示,樹立信心
沒有正確的自我意識是許多“學困生”形成“失敗定勢”的原因。啟發(fā)誘導他們找出最初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次失敗,分析其疑點和問題的癥結,消除其思想上的顧慮,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讓他們樹立自我的信心。教師可以在每次分配給“學困生”學習任務時,都要有意識地指導他們進行自我暗示:以前我認為自己笨,是錯誤的,現在老師說我不笨,只要我認真去做,肯定能做好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他們小小的閃光點就大肆表揚,或者他們的答案接近正確答案的時候馬上予以肯定,這樣經過反復訓練,學生就會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樂意接受新的學習任務,不斷消除“失敗定勢”的影響,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識。
(三)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
有些“學困生”成績差,是因為沒有學習興趣,懶惰、學習習慣不好。針對這些孩子,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發(fā)展決定了他們好奇心強、喜歡游戲的特點,所以學習過程中,結合學習內容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多做一些孩子喜歡的游戲,讓學生在學中玩,這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此外,還需要在課堂上多關注他們,提醒他們養(yǎng)成專心聽講的習慣;教學中重視他們的每一次的參與、成功,即使是作業(yè)、學習態(tài)度、上課發(fā)言中的點滴進步,都應及時表揚,肯定他們的能力和態(tài)度,使他們體會參與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還要多和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在家庭中多督促,以構成教育合力,這才能幫助他們克服懶散的心理,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與家長溝通,合力教育
還有部分學生是因為家庭原因如父母離異而性格內向、孤僻,并伴有自卑心理,導致學習成績落后,教師可以利用班會或活動時間主動找他們談心,平時在學習、生活上多給予關心,平等地與其交流給他們以寬容的態(tài)度,還可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動員家長主動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從而幫助他們擺脫心理陰影,無所顧慮地把心思用到學習上來。
三、結語
總之,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小學中“學困生”的轉化更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只要樹立信心,將滿腔熱情投入其中,用愛心和耐心撥動心弦,巧妙疏導,就一定能產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奇特效應。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