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詮釋學是指導翻譯實踐最古老的流派之一。詮釋學認為“翻譯即解釋”,譯者需要將自身視域與源文本相結合以形成新的視域從而實現理想的翻譯。本文將詮釋學理論與大學英語翻譯實踐相結合,探討如何從視域融合的角度出發(fā),開拓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全新模式。
關鍵詞:哲學詮釋學;解釋;視域融合;大學英語;翻譯實踐
引言
哲學詮釋學認為“翻譯即解釋”,翻譯的前提是理解。哲學詮釋學對翻譯有著極大地指導作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盡最大的可能準確地再現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將自己置身于作者所處于的歷史環(huán)境當中去,并適當地將譯者的視域與源語文本視域進行融合,以形成新的視域,從而將解釋做到最大化。但哲學詮釋學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還很有限,相關研究多數停留在詮釋學與相應書籍資料的翻譯上,并沒有注意到詮釋學對于教學方面的啟示。因此,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中的文本與譯文為例,試析哲學詮釋學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作用。
一、哲學詮釋學對于翻譯實踐的啟示
詮釋學(Hermenutics)一詞最早源自于希臘神話中的信使、“快速之神”——赫爾墨斯(Hermes)。他長有雙足雙翼,因而常常往返于奧林匹亞山與凡人之間,進行信息的傳遞,成為了最早的“翻譯家”。自此,翻譯與詮釋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荷蘭哲學家Spinoza最早揭示出了“詮釋”的基本內涵:可以直接去理解的,都是清晰明了的事情;不能夠直接理解的,艱澀難懂的東西,則需要我們根據詳實的歷史資料去遠距離的推斷作者當時的精神,并進行歷史性的解釋。正因為這種特殊的關系,使得詮釋學成為翻譯研究影響最為持久且最為深遠的哲學流派。
詮釋學認為:翻譯是一種轉換,翻譯即解釋,翻譯以理解為前提,翻譯暗示了某種“自由”。從哲學詮釋學的角度來看翻譯的話,翻譯就是一個解釋的過程。朱建平(2006)中提出,翻譯的過程就是解釋者對原作者的意圖進行重新闡釋和重構,其任務是盡最大的可能準確地再現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將自己置身于作者所處于的歷史環(huán)境當中去,才能將解釋做到最大化。加達默爾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歷史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特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當摒棄個人偏見,積極消除因歷史、時代、時間等因素和語言差異造成的誤解及偏差,更好的解釋出作者的意圖。最正確的做法是將源語文本置于作者所在的歷史語境當中去,做到歷史語境與現實語境的“往返”,并適當地將譯者的視域與源語文本視域進行融合,以形成新的視域。
二、視域融合:發(fā)揮教學主體的能動性
從哲學詮釋學視域融合的角度出發(fā),譯者需要從自身的角度和視域出發(fā),去理解所看到的一切。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將自身所在的視域與文本特定視域相融合,產生“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彼此理解、互為補充并有所創(chuàng)新和改變,從而形成一個嶄新的、豐富的視域。這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非常重要,既翻譯教學主體應摒棄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重新審視現有的文本譯文,只有這樣,譯文才能突破固有的視域,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一個段落:
例:In previous times, people didn’t have a solid idea of childhood as being separate from adulthood. A hundred years ago, no one thought of adolescence. Until recently it was understood as a norm that their induction to adulthood was completed as soon as they graduated from college. They would now find a sensible job which would lead to a career. Then during this career they would start a family, ideally before they turned 30.
翻譯:在先前的年代,人們并沒有一種固有的把童年和成年分開的想法。一百年前,誰也沒有想到過青春期。直到最近,人們還很自然地認為:只要他們一從大學畢業(yè),他們的成人入門階段就結束了。他們就會找到一份把他們引入職業(yè)生涯的合適的工作。然后在此職業(yè)生涯期間,他們會成家,三十歲之前成家更為理想。
從以上譯文中可以看出,譯者很清晰、流暢的的傳達出了源文本的含義,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都比較準確。但準確的翻譯還不夠,不應成為讀寫課堂上翻譯教學的終點,而應該成為起點(陳宋洪等,2018),如“induction”一詞的翻譯還可以推敲。“induction”表示“the induction of sb. into a new job, company, official position”,中文解釋即為就職、入門的含義。但如果直譯為“成人入門”會有些直白,而且與文本的語境不符。教學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視域,將其翻譯成“成人禮”一詞,更能貼近文本的含義,使文本更加通俗易懂并被學生理解與接受。又如,“Then during...ideally before they turned 30” ,直譯為“三十歲之前成家更為理想”可以理解,但未免過于生硬。如果結合譯者的視域和文化背景,譯為“實現三十而立”則更為恰當。“三十而立”在漢語里是被廣泛應用的一個成語,用于表達成家立業(yè)之意,更利于學生對源文本的理解。從以上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翻譯的教學過程不應本本主義,而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從哲學詮釋學視域融合的角度出發(fā),更好的解釋出源文本的內涵,并讓學生理解吸收。
三、結語
哲學詮釋作為翻譯研究影響最為持久且最為深遠的哲學流派,對英語翻譯教學也有相應的啟示。本文以大學英語讀寫教材為例,具體分析了詮釋學對翻譯教學過程的指導作用,既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墨守成規(guī),脫離僵化死板的思維模式,從視域融合的角度出發(fā),開拓出新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宋洪,林元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對話范式的哲學詮釋學建構———兼析《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部分譯文[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04(3):77-81.
[2]朱建平.翻譯即解釋 :對翻譯的重新界定[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9(2):69-74
作者簡介:李旸(1990.8-),牡丹江師范學院西方語言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英語教學法、雙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