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對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調研的方式,了解民族地區(qū)學生在知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現(xiàn)狀,并分析原因,以期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觀念;契約精神
引言
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狀況直接決定其法治判斷和行為,關系著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工作。維護學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離不開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后備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強弱和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是維護平安校園、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對法治價值的理解主要有工具性的和實體性的,法治不僅僅是一種治國的工具,更應著眼于法治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原則和法治所要達成的社會目標。
1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重要意義
1.1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學校是和諧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校園和諧是安全穩(wěn)定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沒有安全穩(wěn)定,就沒有和諧的校園。校園安全受到了各種因素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民族地區(qū),國內外敵對勢力對高校的滲透、煽動和破壞活動在新形勢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昂推窖葑儭薄⒆诮虧B透、暴力恐怖活動等都對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構成威脅。從校園內部看,學生打架斗毆、情感糾紛、搶劫詐騙、考試作弊、還貸率低等問題對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造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對于建立安全穩(wěn)定的校園環(huán)境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應當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和較強的法治觀念。
1.2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生理發(fā)育基本成熟但心理上還不夠穩(wěn)定,易受到不健康文化的誘惑,通過法治精神、契約精神的培養(yǎng),大學生更能分辨事非,學會自我約束,自覺抵制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做斗爭,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只有心理上更加趨向成熟穩(wěn)重,才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雖然學生在校期間也開展了法律教育,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并未完全轉化為自身法律素質的提升,形成了大學生在觀念的選擇與行為的選擇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不斷提升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只有將對法治的尊重與信仰內化于心中,運用法治的思維和觀念對看待和分析問題才能更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的養(yǎng)成,可以增強學生自覺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的意識,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自覺做一個守法公民,既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也能更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加強法治觀念不僅是使大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其依法辦事的思維、提升依法維權的能力,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更好地適應社會、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2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調查現(xiàn)狀
為了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本課題組在校園中發(fā)放了調查問題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5份。參與者有大一到大四各年級的學生,男生占42%,女生占58%。其中少數(shù)民族學生占41%,少數(shù)民族學生中又以壯族居多。調查主要針對以下問題展開:
2.1大學生對法治的掌握和理解情況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大多能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但認識不夠全面深入,不少學生法治意識淡薄,甚至還有些學生在一些常識性的法律問題上都存在錯誤認識。如在“您認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怎么樣”的問題調查中,選擇“法律意識很強,但行動上不足”占52%,“意識淡薄,缺乏正確引導”的占29%,選擇“很強,都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意識淡薄,受社會風氣影響,忽視了法律的重要性”的較少,分別占9%和8%。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程度不強,或缺乏引導,或行動上不足。在問到“我國效力最高的法律是什么”時,能正確回答是“憲法”的人比例較高,占82%。但還是有18%的學生把部門法特別是刑法認為是最高效力的法。表明在法律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
2.2大學生對契約精神的了解情況
契約意識既是一種權利意識,也是一種義務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依法成立的契約就是當事人之間必須遵守的法律,在契約中,互相尊重對方的權利,并嚴格按照契約履行相應的義務,這就是對契約的遵守,而違反了契約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個人應當對自己的行為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培養(yǎng)具有契約精神的大學生,也是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契約精神和契約意識比較淡薄,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后私自毀約或逃避國家助學貸款還款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在問到“您了解契約精神嗎”,回答“了解”的僅占12%,“有點了解”的占52%,還有35%的學生不了解什么是契約精神。在問到“法律觀念與契約精神的關系”時,認為“關系重大,緊密相關”的占81%,認為“毫無關系,屬于兩個層面”的占3%,而認為“關系不大”的占到16%。
在調查學生關于誠信問題的認識時,大部分學生能樹立正確的觀念,基本做到誠信,但也有部分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有錯誤的表現(xiàn),不能正確看待和處理涉及個人利益問題時遵守誠信的問題。如關于“從誠信角度,您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的問題,認為自己非常誠信的占41%,基本誠信的占58%,還有1%的人認為有待加強誠信。關于“考試期間有過作弊行為嗎”的調查結果,經常作弊的占2%,偶爾作弊的占16%,82%的人回答沒有作弊行為。關于“怎么評價大學生購買論文的行為”,83%的人認為這是弄虛作假,是不誠信的行為;但也有9%的人認為為了提高在校成績,是可以理解的;8%的人認為該行為可以節(jié)約寫論文的時間,很合理。
2.3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
在調查“是否有看法制節(jié)目”時,只有1%的同學表示每天都看,14%的同學表示經???,而79%的同學表示偶爾看,另外還有6%的同學表示沒看過。在調查“主要通過哪些渠道了解法律知識”時(該題是多選題),87%的同學表示通過國家普法宣傳了解,有63%的同學是自己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了解,有78%的同學看法制節(jié)目了解。通過其他途徑了解的占51%。
2.4自覺遵紀守法的情況
在調查中,問到“在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或者是實習時,是否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64%的同學回答有意向,但也有29%的同學沒有意向,回答隨意的同學占6%。當問到“如果當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你會怎么做”時,回答“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占86%,請求老師幫助的占11%,自認倒霉的占1%,大打出手的占2%。
2.5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和契約精神的措施
此問題是開放性課題,同學們提了不少建議和意見。包括三個方面:個人方面: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多看法律書籍,開展法律討論、辯論賽,制作短視頻,開展法律調研活動等,不斷加強自我修養(yǎng);學校方面:營造法治氛圍,通過課堂普及法律知識,開班會,出黑板報,開辦法律講座,開設網絡課程,開展競賽知識搶答活動等;社會方面:加強法律宣傳,發(fā)放小冊子,張貼普法宣傳海報等。
3形成的原因分析
3.1存在一定的功利主義思想,法律信仰缺失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基于社會法治現(xiàn)象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主觀把握方式,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法治信仰的缺失,可能逐漸演變?yōu)閷`法行為的漠視以及法律虛無主義的盛行。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對自己今后找工作有用的就學,用到比較少的就沒有認真去學,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對于法律的認知和法律意識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有部分學生在自覺遵守社會秩序、主動維護法律權威上還有所欠缺。在面對涉及個人利益的事項時,守法的意志較為薄弱,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
3.2學校法治教育還不夠充分
對于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學校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徑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而且所占的比重也不大,受學時和教學安排的影響,根本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的教育,更不用說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而且該課程也多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老師承擔,很多人本身并沒有相應的法學知識背景,理論儲備和實踐知識都有限,在教學過程中也是采用道德教育的方式開展法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3.3法律知識不足,運用能力不強
大學生大多已經認識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治思維,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對法律知識掌握得不全面不系統(tǒng),理解不深,如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什么都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對法律知識的儲備不足,導致在實踐中也就難以靈活運用。不少學生不了解合同法或勞動法的相關內容,對合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略自己的權利義務,對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是否公平、公正關注較少,未來可能會遇到因此而帶來的糾紛,當用人單位出現(xiàn)違約的情況時會感覺茫然。
參考文獻
[1]彭江輝:論大學生法治觀念養(yǎng)成教育“當事人”模式,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年4月。
[2]王蘊慧:當代大學生契約意識的缺失及培養(yǎng),長春理工大學學院,2012年1月。
作者簡介:劉麗華(1979-),女,湖北洪湖人,百色學院農業(yè)與食品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訴訟法學。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6年度廣西學校安全穩(wěn)定研究課題“安全穩(wěn)定視角下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yǎng)成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1C07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