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琪
摘要:長期以來,青少年的道德發(fā)展問題是教育界的重點關注對象,這密切關系著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念。因此,我們要重視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實施,確保德育課程能夠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正確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夠放松和懈怠,因為這不僅僅關系著我們個人,同時也關乎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發(fā)展,將德育研究與實踐相結合。但是,目前我國德育課程開展情況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中小學德育課程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及解決辦法。
關鍵詞:道德觀;價值觀;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現(xiàn)狀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飛速發(fā)展,青少年面臨著更加激烈的挑戰(zhàn)與競爭。同時,中小學時期正處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們不僅要追求知識與學歷層次的發(fā)展,同時也要注重提升青少年的德行修養(yǎng)。因此,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德育課程對于青少年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未來的人生發(fā)展都非常重要。
現(xiàn)階段,我國正在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制,其主要的培養(yǎng)方式是通過學校的德育課程,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樣的人。目前,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青少年德育教育課程,這是教育發(fā)展的大勢所趨,道德教育對于青少年的成長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反而會影響我國國民的素質和未來。
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小學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普遍缺乏溝通,有些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僅限于課堂,且課余時間會保持距離感,學生對于老師們的做法不能主動地接受,老師也缺乏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忽視德育教育的滲透,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從而嚴重阻礙了道德觀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二、我國德育工作的制約
1.德育觀念與方式滯后。
長期以來,學校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脫離現(xiàn)代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設置德育課程的目的是在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養(yǎng),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正確的道德良好品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這才是德育課程的評價方式正確切入點。但現(xiàn)實往往偏離了我們的初衷,德育課程的評價方式仍然主要以考試為主。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就說明這名學生具有很好的道德修養(yǎng);反之,則說明該同學道德水平低下。而一些社會現(xiàn)象,如社會責任感、尊老愛幼、與他人和諧相處等道德問題卻常常被忽視。
2.學校德育工作偏重教師主導,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前學校的德育教育,教師僅僅向學生“灌輸”一套固定的道德規(guī)范,禁錮新時代下青少年的發(fā)散思維,忽視學生的情感參與度,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偏重教師的主導,剝奪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往往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缺乏實踐,處于被支配狀態(tài),導致其缺乏勇敢進取精神,不善于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成為中國德育的現(xiàn)實的主流特征。
3.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夠完善。
當前制約德育工作的另一個因素是德育教育體制、隊伍建設和經費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夠完善,中小學德育的重點沒有放在積極地主動認識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上,而是放在消除和抵制不良影響上,忽略學生的內心成長,德育課程沒有發(fā)揮它的真正的價值。
三、對策及建議
1.轉變教師及家長對德育教育的觀念
德育課程不應該只是片面的說教,教師與家長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導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認識到德育課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專業(yè)化水平素質,在實踐探索中開展德育教育。教育部門及學校應該定期開展教師培訓、“最美教師評選”等活動,使教師能夠從內心真正的意識到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同時,教師也應該向學生家長定期召開家長會介紹德育課程,共同討論有關孩子的道德品行培養(yǎng),讓家長們深刻了解到德育課程對于青少年的重要意義,從而贏得家長對學校德育教育的支持與理解。同時,家長也應該與孩子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來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質,使其在未來成為國家宏偉藍圖的建設者。
2.加強校規(guī)校風建設
若想從根本改善中小學德育課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與問題,我們必須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在教學樓走廊、閱覽室、食堂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小學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內容;教室內黑板報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民族英雄故事。其次,舉辦校園“文化月”“文化周”“志愿者”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教育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激發(fā)行為的道德動機,從而達到訓練學生道德能力的目的。
3.重視道德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根據上述對中小學德育課程發(fā)展受到的制約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德育課程中的大部分是通過“填鴨”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知識,而不注重學生的對講授知識的吸收情況與整體素質的提升。學生缺乏對這些價值觀念的實踐,只有把道德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引發(fā)學生思考。在課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任務,不僅僅是單純的說教,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轉化為自己實際行動,使學生養(yǎng)成熱愛集體、有社會責任心的良好道德品行,組織同學們與德育教育有關的手抄報,通過感恩教育、誠信演講、道德標兵評比、辯論賽等主題活動,循序漸進,使道德素養(yǎng)內化于心,知行合一。只有把德育課程的有關內容真正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的德育工作才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燕.發(fā)揮德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J].中國教師,2019(04):108-109.
[2]高妍華,劉勝.高中班主任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研究[J].學周刊,2019(15):170.
[3]邱岷,黃杰.淺談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教育[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08):126-128.
[4]杜偉.互聯(lián)網+時代中小學德育境遇之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85+87.
[5]邢晨陽.中小學德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9,40(1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