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楠
【摘要】高校開設思政課的初衷是為了其在學生生活中的實效性,但目前高校思政課實效性不高,其原因體現(xiàn)在多方面,不論是內部的教學理念和體制還是考核的方法都對其實效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闡述了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意義,還探討了如何利用新媒體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讓高校更重視思政課的學習,優(yōu)化整體的教學結構。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 實效性 教學途徑
一、前言
新媒體是通過移動終端向用戶提供服務信息的一種傳播手段。高校的思政課主要是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教育,通過學生學習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變他們的三觀。由于思政課在我國的地位極高,這為我國的青年學生傳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近年來思政課在我國全面的開設其實效性卻有所減弱。學生對這門公共課程不重視,因此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就下降了。最近國務院提出了需要改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高校改善目前存在的思政課實效性的現(xiàn)狀。但是面對目前出現(xiàn)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體制差以及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的現(xiàn)象來看,在新媒體時代下利用網絡和無線設備改善和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開展多項實踐的課程以及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能用智能手機從根本上改善實效性差的現(xiàn)象。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政課的影響
(一)教學體制脫離實際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也在提升,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高校的實效性降低主要是由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制出現(xiàn)了問題。國家開放課程需要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但目前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過高,理想化的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堅定地馬克思主義者,可以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但是根據(jù)實踐證明,教學的目標過高讓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產生了錯誤。脫離新媒體對學生進行教學會讓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個人學習的主動性遭到破壞,教學結果變差。學生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本門課程,教師也不能深入講解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教學的結果就會大打折扣。還可能會助長學生的功利性,讓他們忽略教學時遇到的問題,這樣思政課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方式落后
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著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內容。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因此青年人已經習慣利用這種方式去學習知識獲取資訊,但是思政課的課程內容陳舊,與現(xiàn)代的新媒介不符,因此教材的內容也缺乏了針對性,不能運用慕課、微課去進行教學讓課堂缺乏了靈活性,,針對時代性和可信性兩方面嚴格分析現(xiàn)象產生的問題。內容也存在重復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脫節(jié)。
三、利用新媒體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意義
(一)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作用
概論課程作為思政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它主要是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闡述中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指導。想要課程內容與時俱進需要利用新媒體平臺讓思政課可以緊貼現(xiàn)實。讓學生能夠更加貼近時事熱點問題,將公眾號的資訊和微博上的博文發(fā)展到課堂上來。不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課程的內核都需要調動新媒體的實事熱點修改,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根據(jù)不同時期的主要問題來改進概論課的教學目的,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高效人才。
(二)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旋律作用
利用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以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要“充分利用課堂”的觀點,在思政課上履行實現(xiàn)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途徑,在新媒體平臺上讓高校的青年學生更好的掌握目前的國家形式,根據(j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演進的過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道路。由于“概論”課程的實效性在學生的生活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以此提升更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事業(yè)的認同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
四、 新媒體提升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途徑
(一)利用新媒體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
在思政課的課堂上教師主導學科的流程,因此教師需要有良好的只是素養(yǎng),還要能適應時代的潮流,將不同的教學手段運用在課堂中去??梢砸跃W絡為載體,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還能從新媒體的角度出發(fā)來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需求和期待。主要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渠道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升大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利用網絡和移動平臺例如微博、微信的推文來尋找議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用新形式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新媒體的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寬廣的學習平臺,還能讓教學的渠道更加流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建立QQ群和微信群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熱點新消息和理論成果以及黨和國家通過的新政、改革。思政課教師還能通過新媒體的平臺與學生進行實時交流,在生活和學習中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不論是課上還是課下,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因實事轉變思想,與時俱進,因事而新。
(三)在新媒體中開展實踐課程
為了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可以通過新媒體的憑條,拍攝微電影和微視頻在思政課上設計觀察考核活動。組織學生在校外進行參觀考察,在校內利用新媒體拍攝一些有關思政課的微視頻、情景劇和情景短劇,讓實踐活動可以包含到全體學生,還能將校外的活動和思政課的途徑方法相結合。結合校內情景劇和微視頻拍攝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分組的方案結合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發(fā)他們的成就感和活動的熱情。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開設思政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高水平的人才,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是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作用。運用到具體的概論課程中需要立足于高校的實際課程中,對課程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思政課中的主體作用,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整體水平,優(yōu)化構建思政課在學生生活中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菊英,顏州. 獲得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1):85-89.
[2]劉保國.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實踐教學淺論[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68-72.
[3]季海菊.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